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地球一小时”功夫在平时

2013-03-25 10:11: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李倩/画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很多人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可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这也是南京参与这项全球环保行动5年来,第一次出现这样难堪的局面(3月24日《现代快报》)。

虽然有些城市还出现了用电下降的现象,但整体而言,今年“地球一小时”进入“审美疲劳”是不争的事实。在环境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地球一小时”遇冷,无疑值得思考。但在思考中,不能把矛头仅仅指向公众。

据称,当天南京由城管部门集中控制的300多幢楼宇亮化灯如期熄灭,但主动参与的情况远远不如往年;而在新街口,虽然由城管部门集中控制的亮化灯光关了,但各大商场外围的LED大屏依然滚动播放广告,工作人员称没有收到熄灯通知——从这里可以看到权力的影响,如果政府部门发了通知,打了招呼,想必情况会好得多。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身边的“地球一小时”有着不少的权力烙印。往年,政府部门很重视,通知发了不少,招呼打了不少,而且也发动了各种宣传。但在今年,权力部门本身似乎没有往年热情。如果说往年“地球一小时”热的话,也是政府部门催热的;如果说今年“地球一小时”冷的话,也是政府部门有意无意中冷落的——这也是各个城市情况不同的重要原因。

这里可以看出权力的直接作用,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权力间接的影响。在城市供电中,居民用电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一些企业,高耗能生产始终得不到转型;一些城市的形象工程,除了这一天,其他时间都在大放光明;一些政府部门,人均用电远远高于普通民众……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谈公民节能,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我们的“地球一小时”喊的多是口号,更多强调的是这一小时,而不是“功夫在平时”。如果我们的“地球一小时”也能够把功夫花在平时,有着政府工作的配合,有着环境改善的实际行动,那公众的环境意识必然会水涨船高。何至于像现在这样,政府重视一点就会热一点,政府冷落一点就会冷一点?退一步讲,即使政府重视了,“地球一小时”没有受冷,又有多大的意义?

江苏 乔杉 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