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遗嘱库体现法律服务的人性维度

2013-03-23 13:29: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3月21日,我国首个关注遗嘱的公益项目“幸福留言——中华遗嘱库”在京启动,该项目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联合发起,其位于北京西交民巷73号的第一个登记中心当天正式挂牌运行(3月22日《京华时报》)。

中华遗嘱库的起用,跟中华骨髓库、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一样,具有某种民本化之义,破解了“遗而难嘱”的现实难题,对于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来说也是一种创新,体现了法律服务个体的基本原则。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然而人的存在不仅是生理上的,更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社会属性在于,人死后难免涉及财产的处置、权利的分配、责任的分摊,还有更广泛的生前寄托,都将以遗嘱的形式给予体现。现实中,因一纸遗嘱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亲人相残的事举不胜举,以致于遗嘱成为很多老人心头之痛,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而难以开怀。2010年,浙江一老者因病住院后,自觉不久于人世,当着自己5个弟弟妹妹的面写下一份未经公证的遗嘱。后因几位亲人不承认,导致一场牵扯祖孙三代的官司。而遗嘱笔迹鉴定,又先后出现两种不同结果,使得纠纷更难调和。南京一对老夫妻先后逝世,不仅留下了城区一套房子,还留下了各自的遗嘱,而结果就是这两份嘱意有别的遗嘱闹得子女们不知如何是好。

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年自然死亡的老人中,立有正式遗嘱的不超过25%。经过研究北京一些法院的立案情况发现,家庭纠纷中有四成系遗产继承引发。而从娄师白、许麟庐、季羡林等文化名人逝世后引发的遗产继承纠纷看,建立一个公正而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平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生前了却身后事,放下压在心头的最后负担,从而实现真正的老有所乐,中华遗嘱库的制度平台显然承担了这样的功用,实现了公众诉求,也为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辅助手段。

无论从程序上看,还是从结果上看,中华遗嘱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程序上,严谨而科学的登记流程、技术辅助、律师指导、证人见证,使之形成的证据在法庭上几乎可以做到无懈可击,弥补了无见证遗嘱的短板,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从而避免争议和纠纷的产生。加上免费服务的人性化、开放式的制度平台,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老人们前来登记留言,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实现源头管理。在结果上,由于有了程序把关,避免了遗嘱本身的不合理性,加上遗嘱属于行为能力下的自愿表达,能发挥排他性、唯一性的效果,足以树立起令人信服的权威。

一个温情而令人满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周全而具有人性的社会服务体系。遗嘱看似个体事、家庭事,其实也是社会事、国家事。人为国之本,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个人尊严得到体现,才能构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因而,从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实现无缝的全程服务,理应成为检验一个社会服务质量的试验,以及一个国家法律服务的人性维度。中华遗嘱库填补了一项制度缺陷和服务短板,更是“以民为本”服务理念践行的深化,应当在巩固的基础上,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

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