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聚焦公正司法
法制网记者 吴晓锋 邢东伟 通讯员 逄金霞
“我喜欢这里的氛围,人人都积极向上,大家都互相关心,戒毒班结业后我想申请留下来!”3月21日,海南省第二劳教所(戒毒所)“精神戒毒(康复)救助中心”戒毒学员宿舍,学员陈某涯对法制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他已从“来不想来”转变到“走不想走”的转变成功戒毒。
陈某涯同学的前后变化是海南司法厅“精神戒毒模式”中又一个成功矫治案例的缩影。
从“来不想来”到“走不想走”成功戒毒
“咦?陈某涯!几个月前你不是不想呆在这里吗?怎么临近毕业就改主意了?”面对旁边室友的质问,陈某涯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自我解嘲地笑了笑。
“某涯同学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来不想来,走不想走!’”民警教师陈海燕笑着对记者说:刚来戒毒班学习那阵子,陈某涯耐不住性子、学不进去了,整天心情烦躁,爱发脾气,多次提出放弃学习的想法。就在距离今年4月12日第九期精神戒毒班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他向陈海燕老师上交了想留下来继续学习的申请。
据陈某涯介绍,他今年30岁,是琼海市某村人,到2011年11月被执行强戒前,已有长达7年的吸毒史。来“精神戒毒(康复)救助中心”以后,天天上课、背《弟子规》、写心得体会,还要早读、晨练……使原本就不爱学习的他感到很枯燥,多次提出要放弃学习。
“后来,在老师们的教导帮助下,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原先只顾及个人的感受,从来不为他人着想,想想真后悔,真对不起父母!”陈某涯说,他现在最喜欢上抗复吸课了:大家团坐在一起,接受训练,分享体验,交流拒绝毒友和毒品的方法,让他越来越融入到这个集体了,以至于不想离开。
“我现在对戒断毒瘾有信心!”陈某涯握紧拳手说。
陈某涯同学的前后变化是海南司法厅“精神戒毒模式”中又一个成功矫治案例的缩影。
八年探索实践“精神戒毒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破解戒毒这一世界难题,海南省司法厅于2005年成立了“精神戒毒”科研攻关小组,在海南省第二劳教所组建了“精神戒毒(康复)救助中心”。
2012年,海南省司法厅聘请第三方(海口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5期、351名出中心解除戒毒受教人员进行跟踪回访,结果显示三年以上平均戒断率达39.15%。海南省司法厅认真总结八年探索实践经验,分别于2012年6月25日和12月19日高规模召开海南省司法厅“精神戒毒”成果汇报会和海南省司法厅“精神戒毒模式”推进会议。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精神戒毒模式”已经在海南省5个劳教所(戒毒所)全面铺开,并且在落实过程中都有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省一所将太极拳教程引入“精神戒毒模式”教学内容;省二所“精神戒毒(康复)救助中心”还成立了以戒毒学员和民警组成的“蓝点乐队”;省三所还将场所职业技能培训与“精神戒毒模式”进行有效对接,拉长了综合矫治服务链。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海南省劳教局(戒毒局)还于3月中旬启动了以推广“精神戒毒”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做椰岛卫士,强矫治品牌”活动,以凝聚做好矫治工作的正能量。
“下一步,我们将按积极引入医药学、医物学原理和循证矫治理念,将综合矫治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做大,形成科学完整的综合矫治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提高戒断率。”海南省劳教局(戒毒局)局长杨儒文说。
解毒效果好推广传递正能量
记者在戒毒班一名李姓学员的心得体会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原来所做,从未感到是恶,现在却认为是大恶。知恶方能改恶。现在学员们都能从身边小事上改起,从少抽一支烟、少向亲人伸手要一分钱上改;改恶贵在坚持,有的学员还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一日改过计划,每天都要做几件好事,每天要做多少个府卧撑等,这些修炼必将为以后步入社会,彻底与毒魔决裂打下坚实基础!我也要好好改过!”
目前,海南省“精神戒毒模式”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司法部吴爱英部长、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蒋定之等省领导高度重视,并相继做出批示。《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数十家媒体和网络对其做法和经验进行报道和转载。
截止今年3月21日,记者获悉,已有北京市劳教局、河北省劳教局、张家口市劳教所等4家外省兄弟单位、共计60余人专程组团来海南学习“精神戒毒模式”工作经验。
·河北:筑牢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青海司法厅举行“感受司法公正”开放日活动
·没有个案公正就没有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重要保证
·司法公正的又一价值维度
·司法公正离不开“法官的孤独”
·司法公正离不开“法官的孤独”
·左世忠:减少群众诉累 感受司法温暖和司法公正
·建言司法公正 上海代表团审议“两高”报告
·左世忠代表: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司法公正
·从两高报告透视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之路
·从两高报告透视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