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东莞:力推“四化五警” 维护一方平安

2013-03-21 10:27:4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名词解释】

    四化五警: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2012年推出的警务改革。“四化”即“治安管理网格化、治安巡逻常态化、治安监控全面化、治安打击精准化”。“五警”即“科技兴警、人才强警、动态布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

    面对压力,调研论证形成改革思路

    广东省东莞市,这个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总和达到822万的 “世界工厂”,一直以来都是治安管理的“难点”——人口规模大、潜在的违法犯罪人员多、外来人口流动性强、交通便利,流窜犯罪多等因素,使得东莞的社会治安面临很大压力。

    而与人口密集、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相对的问题是警力不足。据介绍,东莞警力仅占实有人口的万分之十三,不仅远低于珠三角地区的同等城市,与全省万分之十八点八的平均数也相差很远。而特殊的行政架构(东莞由市直管镇,没有县级行政区),也决定了东莞的社会治安形势日益趋向复杂化。

    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将治安形势变好?这是一直摆在东莞公安机关面前的难题。

    2012年6月以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试点工作,东莞市公安局给出了明确答案——全力推行“四化五警”警务改革,将主要警力下沉到基层社区治安管理网格中,破解治安形势严峻与警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现在在街头随处可见巡逻的警察,感觉安全多了。”市民陈先生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市民跟记者说过类似的话。推行“四化五警”至今,全市共破获刑事案件9538起,同比上升9.1%,共接路面违法犯罪警情9417起,同比下降13.5%;共立“两抢一盗”案件12589起,同比下降12.9%,群众安全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总体思路,东莞警方坚持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四化五警”建设。

    试点先行,稳步推行改革措施

    东莞市公安局将长安、松山湖分局作为全市“四化五警”试点单位,划分网格,设立重点企业警务室、警民联络点、智能警务网格,建设350兆数字集群通讯、巡逻指纹签到、车载无线移动视频等系统,开展厂区联防、商铺联防、志愿者联防,强化巡警、交警协调配合,实现“一警多能”;加大信息化投入使用力度,建设路灯杆编码定位系统、电缆线防盗报警系统,配置现场执法仪、行车记录仪等科技装备,实施电子签到,24小时巡逻、管控和服务,见警率、管事率大大提高。

    在开展“四化五警”工作中,东莞市公安局稳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推广应用“执法办案格式化”—— 按照“简单、明了、易操作”的要求,创立接处警指引、执法办案、范例展示3个模块,将各种要素有机整合,并在公安网上发布,为民警提供了一个全面、快捷、方便的网上执法办案学习平台。

    推动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警力,充实基层实战部门,强化社区警务工作,建立“拳头硬、基础牢、运转畅”的警务运行机制。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32个镇街分局和松山湖分局力争年底前分两批完成。

    开展警务前移试点工作——将麻涌镇治安最复杂的大盛村作为试点,把治安管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信息采集等7大方面警务项目前移到警务区,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深化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选取石龙镇作为试点单位,开展智能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采用全高清200万像素监控探头,以及夜间补光、目标特征自动提取等新设备、新技术,实现人员、车辆轨迹布控查询,提升打击防范效能。

    推行警犬进社区参与日常治安巡逻——目前,东莞市已有626名训导员及626条警犬完成专门培训并上路巡逻,取得初步成效。

    提高流动人口、出租屋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一些出租屋相对集中的封闭、半封闭小区,在出入口安装门禁系统,实行流动人口“刷卡”出入;推广流动人口自助申报系统,落实出租屋主和二手房房东登记申报租住人员信息的责任。目前,东莞全市累计制发居住证584.9万张。

    记者探访,警务工作发生全方位变化

    记者近日深入东莞多个镇街,近距离观察警方推行的“四化五警”改革措施给基层带来的那些点点滴滴让人欣喜的变化。

    【南城】

    警力下沉实现“零警情零发案”

    一辆警车、一部二代身份证读取器、一台数码相机,加上两名警员,就组成了一个流动警务室。这是3月15日记者在南城水濂社区水濂山景区看到的一幕。

    去年6月,为彻底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一警多能的目标,东莞南城分局启动基层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将西平派出所原有的辖区划分为西平、蛤地、水濂、雅园四大警务区,原派出所只保留“驻所办案中队”,其余警力全部下沉到社区。

    “警务区不办理案件,专职负责社区巡逻防范和服务群众。派出所则抽调办案精英,成立办案中队,专门负责案件侦办。让打击的归打击,防范的归防范。”南城分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前是有事找警察,现在是警察上门服务。”市民李先生说,现在找警察办事方便了许多。以前,住在蛤地、水濂等辖区的居民,若要到西平派出所办事,至少要有七八公里的路程。现在,单从路程上来说,就少跑了好多。

    目前,西平每个警务区均配备了8至 12名民警、12至 20名治安队员,再加上整合了社区自聘的巡防队员,每个警务区的治安力量均在60人以上。同时,警用装备、车辆、人员经费,也按照警务区的实有人数全部下沉到位。

    从去年6月推行改革至今,东莞南城警情及发案率大幅下降,有些社区连续几个月达到了“零警情、零发案”。

    【松山湖】

    科技兴警有效提升办案效率

    路灯杆上有编码、电缆线上有防盗报警系统、民警身上配备着现场执法记录仪、警车上有记录仪、视频监控覆盖率全市第一……这是记者近日在东莞松山湖分局看到的。

    在成为“四化五警”试点后,松山湖分局决定先大力推动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的建设。他们在每条主要道路上均建立视频监控点。

    市民报警时,常常难以准确地告知自己的具体位置。为解决这一难题,松山湖分局对辖区内的4536支路灯杆和290个治安监控杆都进行了编码。

    目前,松山湖公安分局110报警台接警中,编码定位报警系统使用率达到95%。这一系统也被运用到交通事故处理中,松山湖交警大队80%的接警也通过这一系统快速定位。

    据悉,2012年,松山湖辖区有效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0.2%,破案率达61.3%,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麻涌大盛村】

    网格化实现全方位治安管理

    2012年6月,东莞警方选定麻涌大盛村作为“四化五警”试点,把治安管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信息采集等7大方面109项审批、管理、服务内容前移到该村警务区,并实现了治安管理网格化。

    “网格化就是把辖区分为几个小片,每个民警负责自己的工作。”大盛警务区警长洪庆宜表示。

    在大盛村,居民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出入口设治安卡口,车辆出入凭卡,人员进出凭证。村内所有出租屋全部安装门禁系统,住户出入均要刷卡。

    洪庆宜现在比以往忙多了。现在,大盛村村民不用出村,可直接在警务区办理户籍、出入境等部分业务,洪庆宜对记者表示,他“恨不得多长出几只手干活”。

    “现在办理证件都可以预约,先在本子上写好,或者通过发短信、QQ、打电话等方式,预约好时间,民警就上门服务。”洪庆宜表示,“群众还可以反映治安诉求,比如觉得哪个地点,我们巡逻的力度有些不够,根据情况,我们会加强防范。”

    在大盛村的居住区内,警方安装了80多个视频监控摄像头,摄像头全部是200万像素,避免了“有监控看不清”的尴尬;警方还实行24小时巡逻制,一旦村内发生警情,警务区可以调集最近的巡逻人员赶赴现场。

    “以前,大家都觉得这里太乱了,不敢来。”大盛村内,一位经营出租屋的女士对记者表示,“现在放心了。”

    【虎门】

    大巡防调动各方力量无缝对接

    如果驾车行驶在虎门大道的路面上,每个路口,你都会看见民警的身影。除了在路面巡逻指挥的民警,这里还有警车、警犬巡逻和流动警务室。

    虎门是东莞人口最多的一个镇,也是东莞治安最复杂的一个镇。但自从“四化五警”工作开展以来,虎门的治安明显好转,群众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12年底,虎门刑事立案同比下降4.8%,其中,“两抢”案件同比下降8.7%,盗窃案件同比下降6.7%。

    “大巡防”机制的实施,是虎门治安改善的重要原因。“大巡防”主要指以巡警大队为龙头,统筹派出所巡逻队和治安联防队,对全辖区进行全覆盖、重叠化、无缝对接的三级巡防,还包括警犬巡防、便衣伏击等内容。

    “目前,虎门已配备90名一线巡防警力、800名一线巡防治安员,占分局总警力的20%。”虎门分局指挥中心主任陈建波说,“他们的职责是24小时对各自分配的区域和路线进行巡逻,提高见警率。”

    除了普通的巡逻外,25条警犬也加入虎门各社区巡逻工作。记者在街头见到了一位正在巡逻的警犬训导员,他正带着警犬“小美”执行巡逻任务。

    另外,便衣伏击也是“大巡防”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太平派出所辖区是虎门镇中心区,以往是“两抢一盗”发案频繁的地区,这里,有一支太平派出所和虎门巡警大队组成的30名警力的反两抢便衣队。今年1月、2月,太平派出所辖区路面“两抢”警情分别环比下降了16.9%和25.7%。

    “让‘四化五警’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专访东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严小康

    记者:当初“四化五警”的思路是怎样提出的?

    严小康:2008年,苏州进行了以防范为主的警务改革。我们借鉴了“苏州模式”,充分考虑了东莞的实际,找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跟苏州不同,东莞必须保持“相对平安”,我们稳扎稳打,首先做好南城等试点,并控制案件不反弹,再通过经验推广,逐步进行改革。

    记者:这些试点是怎么选择的?

    严小康:“四化五警”涵盖了方方面面,终极目标是要建成立体式防控机制。

    我们的想法是推出一个系统,民警调查、取证、书写文书……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完成。当时,万江分局主动承担了这个课题,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做出了“执法办案格式化”系统。去年6月开始在全市推广,一推广到基层,民警果然都非常喜欢。

    部署了“四化五警”任务后,分局长就会想:能在哪些方面突破,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按照轻重缓急来安排工作。我们再通过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广,让大家知道“四化五警”不是玩虚的,是实实在在的,并且让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记者:对于推行警务改革,有充足的警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谈谈东莞关于警力下沉的设想吗?

    严小康:以前,不少警力都在机关里,再加上注重打击,基层防范没有警力兼顾。所以,我们改革第一步就是把机关的一些管理服务类的业务前移到警务区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再梳理专业队伍,让破案的专门破案,于是我们设立了办案中队,再根据地方的案件数量,配备办案队伍的警力,其他人全部到路面上去。这样,就精简出不少警力来。

    对比以前,把特警前移到片区去,能够节约30分钟的出警时间。另外,特警还可以培训当地巡防队伍,也可以参与节假日的巡防。我们还要将技术保障前移到基层去。比如刑侦、技侦、网监人员,将他们派驻到片区去,为分局服务,减少办案流程。

    接下来,我们还要出台规定,市局机关35岁以下、从未下过基层的、副科级以下的民警,每年抽调100人到警务社区里去“接地气”,锻炼1年时间,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警力问题,也可以解决机关民警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问题。目前,大概有600人符合到基层锻炼的条件。

    以后每年招收的新警、部队转业的人员,一律都要安排到基层去,这要成为一条铁的纪律。

    东莞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安工作,同意我们把村级治安联防队员集中起来,由市政两级财政供养,归公安部门掌握使用。这样,我们就一下子多了将近3万名治安力量。

    再加上我们将要招聘的3000多名聘员,还有派驻企业的保安员等等,把这支庞大的队伍用好了,立体化防控体系就可以搭建了。

    记者:“四化五警”实际推行的效果如何呢?

    严小康:举个例子吧,前几天,我们在麻涌推广了大盛村的经验。像大盛村这样不是很发达的地方,自去年6月实施“四化五警”以来,村一级的财政收入就增加了将近1000万元。这是因为通过整治,大盛村治安变好了,骨干企业留下了,又形成了良性循环,很多企业都安心到当地投资了。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记者 李喆通讯员 陈健鹏 李海峰 何国晋)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东东莞市民可以口头申请法援
·东莞将用“专业调解” 为消费者维权
·广东东莞一张欠条两种说法法官明辨巧断疑案
·广东东莞女子特警队:谁说女子不如男
·广东东莞边检为空巢老人送爱心
·广东东莞整治火灾隐患单位5423家

·广东东莞整治火灾隐患单位5423家
·广东东莞二院半月执结一宗执行案
·广东东莞一院 推出5部法治微电影
·广东东莞:服务社会细胞的法治微力量
·广东东莞: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和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