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法治建设

四川成都法院构建审判运行机制调查

2013-02-28 09:55: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图为四川高院在成都中院召开推广成都法院两权改革现场会。徐 献 摄

    2012年岁末,《人民法院审判运行机制构建——成都法院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公开发行。这本书记录了四川成都法院历时五年七个阶段探索构建审判运行机制的心路历程。据了解,这也是全国首部关于审判运行机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专著。近日,记者有机会走进成都两级法院,亲身感受被学者称为“成都法院模式”的审判运行机制运行情况。

    合理界定职权

    让“本院认为”名符其实

    判决书中都有“本院认为”部分,判决书也都会加盖法院印章,但判决在法院内是如何形成的?千篇一律的“本院认为”究竟是“谁”认为?走进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我们层层剥开一纸判决书下法院内部各主体的不同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司法行为。

    法院内部的审判活动具有流程长、环节多、主体复合多元等特点,任何主体在任一流程以及任一环节中都可能以多种方式对案件的实体处置产生影响。成都中院院长牛敏认为,构建审判运行机制的核心就是要明确审判组织的审判权与审判机构对审判活动的管理权,配置和界定审判权和审判活动管理权的权责关系,促使法院内各主体的职责与司法功能相适应,实现各就其位;审理不同案件的程序、方式、审判资源的配置与解决案件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实现各应所需;各个主体、各个环节、各个层级的审判及审判管理事务与其实际承受能力大体适应,实现各适其力;各主体在司法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和约束与其所实施的审判或审判管理行为相适应,实现各担其责。从而保障司法产品切实体现法院的集体智慧,使“本院认为”名符其实。

    为了更好地了解案件实际运行情况,该院审管办工作人员打开电脑,以一件二审合同纠纷案件为例进行了演示。案件经过审理,合议庭认为一审适用法律不当,拟改判一审判决。根据成都中院《构建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有效运行制约监督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九条规定,二审拟改判的案件属于庭长审核案件范围。承办人需要通过在办案系统中添加《申请审核管理表》,填写申请审核事由及合议庭拟改判内容,网上提交本庭庭长审核。作为审核该案的民二庭庭长周努告诉记者,接到案件审核申请后,他可以通过审查审核、复议建议、签署文书、旁听庭审、列席合议、查阅卷宗、听取报告等方式,对案件行使实体审核职责。而当合议庭与庭长在实体裁判问题上发生冲突时,他不能直接否定合议庭的意见,但可以要求合议庭复议,并明确提出需要复议的问题及理由。如果仍然不同意合议庭复议意见的,可以逐级提交至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看到这里,记者明白了,原来“本院认为”并不简单,它代表的不单单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凝聚的是法院内部的集体智慧。

    上述个案的运行仅是《意见》在审判实践中的一个缩影,其对法院审判权运行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于:明确了作为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合议庭的裁判权,审委会、合议庭以及内部的审判长、承办法官和合议庭其他成员、审判辅助人员的职责范围,梳理121项审执责权点;明确了作为院、庭长的审判机构在“点”、“线”、“面”三个维度的管理职权。点上以“疑难、典型、影响、身份”四大静态原则和“质效、时空”两大动态原则确定各审判管理主体对个案的审核范围,设置院、庭长案件实体管理权责点63项;线上对审判程序法律及司法解释中程序性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依法设定办理程序、审批层级与办理时限,设置程序管理权责点108项;面上确定以庭级审判长联席会、案件通报分析会、案例评析会、案件质量评析会、信访情况分析会“五会”与院级审判质效分析调度会“一会”、《成都审判指导》“一刊”的形式开展面上综合指导。

    再造诉讼流程

    让群众享受为民实惠

    走进成都下辖的锦江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在约15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大厅内有序地划分出诉讼引导区、窗口集中服务区、第三方服务区、当事人自助服务区、诉讼立案调解对接区、投诉区六个主要功能区域;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诉讼引导区的排号机、流程提示显示屏,当事人自助服务区用于自助查询用的内外网电脑、触摸屏,第三方服务区提供的文印、电话、传真服务等应有尽有;中心运行规范有序:16个诉讼服务窗口一字排开,三三两两前来办事的群众分布在窗口前安静有序地办理着各自的事务。

    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在窗口起身准备离去,记者走上前去询问其事办得如何了?男子表示他来申请财产保全,递交申请的材料后,窗口人员经初步审查,出具了接件通知单,承诺7日内办结。“现在来法院办事感觉跟以前有什么变化吗?”记者继续问道。“有变化啊,变化大了,”说着,男子低头看了看手表,“就拿今天来说吧,从我进入大厅到现在才不过5分钟,就把事儿办好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还有办事流程也更简化了,作为律师,以前陪当事人来法院查阅纸质卷宗,在法院业务庭、档案室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折腾半个月都不一定阅得到卷。现在方便了,只要递交申请,5日后就可以直接上法院阅卷了。如果是查阅电子卷宗就更方便了,现场申请当场就可以通过大厅里的内网电脑查阅。”

    说到变化,窗口刘法官告诉记者,诉讼服务中心从诉讼前申请保全、材料预检、大调解对接,诉讼中收转材料、联系法官、各类申请的受理,到诉讼后判后释疑、诉讼费交纳结算、信访救助等76项职能一应俱全,目的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全程无障碍一站式服务,可以说除了开庭、调解、文书制作和强制执行以外,你能想到的法院办理的事务都能在这个大厅里解决。

    法院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事项在“小小的大厅”里是“如何解决”的?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对诉讼服务大厅运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诉讼服务中心将大量审判、执行中的事务性工作集中推向诉讼服务中心这个前台,相应地,审判执行业务部门成为后台,实际上是打破了法院原有按流程、分部门、分人办理诉讼事务的工作模式。前台设有对接、办理、受理三大类76项事务,其中,32项能够直接处理的事务现场受理、现场办结,疑难复杂、属于法官行使裁判权、必须由法官决定的44项事务由前台接件受理、转交后台处理,前台负责跟踪和回复当事人,前后台均限定完成时间,确保整个事务依法限时办结或提前办结。所有前台事务实行首问责任制,当事人出具接件通知单,承诺办理时间、联系人电话,全程跟踪办理。这样一来,法院就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作模式,从而让当事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的便捷与实惠。

    机制保障有力

    看运行效果持续显现

    审判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体系,“成都法院模式”除了合理界定职权、诉讼流程再造,在内部激励上,以实时生成的质效数据为主要依据,建立强化法官主体意识的业绩记录评价系统;在外部监督上,搭建网络化审判公开体系,形成法院与社会的互动交流平台;在信息化支撑上,以自主研发软件方案并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为方式,建立以网络为依托的动态、实时的审判运行系统。这些具有“成都法院模式”特色的工作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五年来,随着审判运行机制构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都中院的做法在审判实践中产生了相应效果:

    一是相互促进,合力提升。经过责权的合理配置,辅之以业已成熟的审判流程全面监控和指标体系评价引导系统,成都中院合理配置责权的效果不断显现。2012年,合议庭裁判案件占结案数的99%,审委会审理案件占1%,确保了拟判处死刑(含死缓),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合议庭与庭(局)长、分管院长意见有重大分歧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院、庭长审核案件占结案数的10%,为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法律适用疑难、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等重点案件聚合了力量,更好地帮助新任法官、质效排名靠后等重点人员积累办案经验,提升办案水平;线上审批包括诉讼费缓减免、扣减审限、裁判文书不予公开、延期审理、采取变更解除保全措施等程序性事项5496项次;面上以院、庭两个层面不断总结经验,统一裁判尺度。在点、线、面共同作用下,法院内各主体职责清晰,权力运行顺畅,相互配合、促进,相互制约、监督,审判权运行效能得到持续提升。

    二是履职到位,质效提升。审判运行机制构建以来,成都中院审判质效连续五年整体提升。2012年,以改发、裁判文书评分等构成的审判公正指标由2008年的81.85%上升到96.48%,审判质量明显提高;以均衡结案、法定审限内结案等构成的效率指标由2008年的78.96%上升到98.69%,法官人均审结案件数从2008年的90件提升到115件,审判效率较快提升;以服判息诉、调解等构成的审判效果指标从2008年的80.22%上升到95.89%,信访投诉率从2008年的0.54%下降到0.08%,一审服判息诉率从87.34%上升到90.25%,调撤率从2008年的56.02%上升到61.09%,办案效果日益趋好。

    三是为民司法,公信提升。有效整合司法资源,最大限度惠及于民,司法透明度不断提升,法官违纪违法率不断下降,司法公信不断提升。2012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成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做法,评价其创造了司法为民新模式。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个中国司法透明度年度报告,成都中院的司法透明度在参与测评的中级法院中总分排名第三。五年来,违纪违法案件数量持续下降,腐败现象从源头上得到遏制。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专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社会公众认为成都法院工作和形象在不断提升,司法权威被高度认同,司法廉洁获较高评价。

    四是专家研究,多方关注。成都中院构建审判运行机制改革得到了理论界、实务界、权威媒体的极大关注。北京大学苏力教授、四川大学龙宗智教授、左卫民教授、中央党校卓泽渊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卫国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专题研究成都中院的改革工作,四川大学顾培东教授一直跟踪研究此项改革。《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做过多次专题报道。全国百余家法院先后到成都中院考察交流,对此项改革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成都中院构建的审判运行机制是解决法院普遍面临问题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河南三门峡中级法院新年伊始提出今年审判工作重点 着力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创新
·福建构建地方特色巡回审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