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并不想少付,不过现在有困难,以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标准付,能不能让我看看孩子,我很想儿子。”
阿婷也开始掉起了眼泪,“你有困难就慢慢付吧,孩子你来看没问题。”案件和解撤诉,父母的“战争”结束了,他们的孩子因此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身临其境看到这部片子,就会有触动!”浦东法院少年庭法官赵丽群表示。
据统计,自2012年9月以来,浦东法院少年庭在28起有关变更抚养权、探望权、抚养费、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的案件中播放这部教育片,截至目前有12起调解结案、6起撤诉、判决5起,其余尚在审理中。
无独有偶,普陀区人民法院也于今年2月制作完成了亲情短片《牵着手的手》。该片通过一个三口之家分分合合的故事演绎,提醒纠纷中的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这部片子同样也起到了避免诉讼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警示作用。
点亮“心灯”润物无声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浦东和普陀两个法院已先后设立了专业心理咨询室,浦东法院还专门引入了心理测评系统,对案件中的特定对象进行人格特征、个性因素、心理状态的科学分析。“一方面是硬件建设的不断投入,另一方面是心理学人才的大力培植,涉少审判的心理干预工作因此更加科学、有效。”上海高院少年法庭指导处处长朱妙说。
据介绍,2011年上海高院在全市法院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中选聘50人作为心理辅导员,协助少年庭对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矫治等工作,同时探索引入社会心理机构参与此项工作;当年10月,又组织全市法院17家少年法庭法官和书记员进行心理学培训,夯实人才基础;2012年11月,上海高院又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建立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实践基地,首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前往10个法院协助少年法庭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徐博就是这批研究生中的一员。他参加了一起因放火而引发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的心理干预工作,感慨良多:“法官们不仅关注被告人及被害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引导,更注重案件诉讼各方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动机,动员一切与案件有关的力量协力促成调解,将矛盾化解于无形,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少年司法的温情和人文关怀。”
“少年审判不能仅靠单纯的判决和简单的说教,更要注重解开当事人的心理症结,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别人。”朱妙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拓展心理干预机制的广度和深度,尽最大限度来发挥好少年司法的功能,保障民生,让更多的孩子重新回归,让更多的家庭温馨和谐。”
(文中当事人姓名系化名)
·山东泗水法院:构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新机制
·“阳光守护”驱散失足阴霾 ——南宁市江南区法院创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观察
·广西首个“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在贺州市八步区法院揭牌成立
·八名成年人被聘为“临时父母” ——天津审判史上第一批“合适成年人”将在未成年人诉讼中担任家长
·河北廊坊法院建成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
·新疆构建少年司法配套体系 完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建设
·新疆构建少年司法配套体系 完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建设
·法律照亮迷途者心灵——记郑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