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环境风险管理存漏洞 需健全法律

2013-02-19 17:03: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政协报 

    针对“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健全防治环境风险的法律机制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贝克认为,包括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并非指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逃避责任,而是指相关责任主体利用组织中复杂的结构、分工体系来转嫁与推卸责任;即以组织体系非常复杂为理由,作为这些组织为其成员推卸责任的法宝。

    我国现行环境风险管理立法和执法之所以有效性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和针对“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这一要害和主要矛盾。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就是要建立破解“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环境风险防治法律机制。

    实践表明:我国政府环境风险管理“失灵”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环境风险多发和上升的时期,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环境风险及其损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心而论,经过数十年的环境法制建设,不仅我国现行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已经初步形成体系;而且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领导,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条块管理结合、中央和地方管理结合、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结合”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并且已经建立一支由数十万管理执法人员组成的环境资源管理执法队伍。上述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的环境风险事故(事件)及其所造成的损害和其他有害影响,并没有因上述立法、管理、监督在表面上的增强而得到有效遏制和减少,反而呈现出某种上升、加剧的趋势。以至于有环保官员曾发出“环保部门立法虽多,管用的不多”的感叹。在法学上,一般将这种情况称为政府失灵和法律失灵;说轻点是政府环境风险管理不到位、环境立法缺乏足够的有效性。

    客观地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有关环境风险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没有抓住“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风险”的要害和关键。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事故和案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对其评估也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因此,在防治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时,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政府,事实上我国实行的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环境风险防治政策和机制”。但是,涉及防治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的政府机构很多,这些政府机构结构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分工相当精细。大量事实说明,有关环境风险的政府管理本身存在难以避免的失误,在防治环境风险政策制定、制度安排等方面往往因为一些政府负责人的“急功近利”、“单纯追求GDP政绩”而失灵、失效。更为严重的是,在防治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的活动中,有不少行为是属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即在政府的领导或组织下,打着“发展经济”、“确保经济增长”、“GDP增长是硬指标”的旗帜进行违法活动甚至干预执法,结果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风险及其人员、财产和生态损失。而当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发生后,各种政府组织在处理防治环境风险及其损害事件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以“处理环境风险事故不能妨碍经济增长”、“追究环境违法责任不能影响GDP增长”、“此事与本组织无关”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为理由来回避自己的责任问题,其结果往往是由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而根本无法查明谁是真正的责任人,环境责任问责制也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张昌尔要求:深入开展学创活动打造最优法治环境
·黑龙江省将着力解决环境民生问题
·胡春华:为群众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广西贵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监管
·王宪魁:加强煤矿消防交通安全 营造安全环境
·湖北黄石:营造“四个环境”受人大代表肯定

·湖北黄石:营造“四个环境”受人大代表肯定
·贵州要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环境压力倒逼城市管理创新:从一刀切到烟花指数
·河南南阳:营造“三个环境” 构建平安南阳
·郭声琨:为广大群众平安返乡开心过年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