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案多人少的现状,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充分考虑该院实际工作情况,悉心培养年轻法官,打造出人才智库,推动了该院整体工作的稳步有序发展。
结对帮扶 破茧重“生”
2012年9月3日,对葛浩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他告别学习生活了4年的山东政法学院,成为长清法院最年轻的一名干警。同时,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又有了新的“导师”,再次成为一名“学生”。
“看见‘导师’和蔼而又亲切的目光,我从心里感到暖呼呼的。”葛浩的“导师”,就是开发区法庭庭长刘峰。
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考,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长清法院,为该院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出校门、进院门”的青年干警通常不能尽快融入到工作中去,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为此,长清法院党组经过深思熟虑,借鉴高校教学方式,创造了该院独具特色的“导师制”培养模式,让资深法官与青年干警结对帮扶,以尽快提高青年干警的工作能力。
“今天旁听了曹庭长的庭审,感觉自己与‘导师’的差距确实很大,以后我还得更加努力。”2012年11月14日,参加完案件旁听的法官李敏说道。
为有效提高新进法院干警的实际工作能力,长清法院要求“导师”对帮教干警实施“案例+法理”式教学,以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契合式进步。
针对青年干警法律功底深厚的优势,长清法院着力培养他们的调研能力,让“导师”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学识充分融合,从而形成优质的调研成果。
同时,该院还把青年干警的表现作为衡量“导师”的重要标准,并计入“导师”的年终考核成绩。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督促。目前,全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赶超氛围。”长清法院副院长刘长义说。
最近几年,考入长清法院的外地年轻人越来越多,长清本地“自产”的年轻干警不足四分之一。
于是,除了做好工作业务上的帮教,长清法院的“导师”又将职能进行拓展,在生活中对外地干警给予了充分的帮助。
“‘导师’为我解除了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我现在把精力全部扑在了工作上。”张夏法庭的年轻法官杨官程告诉笔者。
“开小灶”练出看家本领
“庭审驾驭能力比上一次有明显提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总体表现还不错,但与书记员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导致庭审节奏不太顺畅。”
2012年12月13日上午,第三审判庭的旁听席上,长清法院的十几个“导师”正对着审判台上的“学生”一一点评。这是长清法院青年干警庭审观摩活动现场。
“给他们挑刺,是为了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业务上的好手。”审监庭庭长王军说,“在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中,‘鲶鱼效应’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开小灶’是常事,正是在‘导师”敏锐目光的注视下,我们的能力才得到了迅速提升。”谈及此事,进入法院已经八年的李青深有体会。
针对新进干警的实际情况,长清法院专门为他们量身制定了“营养套餐”,以期通过“开小灶”的方式,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
对于新招录的干警,该院实行“专业+业务”的双轨道对接机制,让新进干警的专业知识尽快与业务融合。
针对青年干警调解经验不足的现状,长清法院又专门组织基层组织调解经验丰富的“协理员”,对他们开展了定期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青年干警不仅要学习调解的经验和技巧,更要掌握长清本地的方言、民俗、习惯等等,以便尽快适应工作的外部环境。
“刚到长清法院时,本地的很多方言我都无法听懂,与本地群众交流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现在基本不存在这种障碍了。”谈及自身的感受时,来自安徽宿州的葛浩说道。
大部分新进干警住在单位,长清法院在办公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开辟了一块“学习园地”。“学习园地”位于办公楼四楼,里面配置了电脑、图书、文件资料等,给他们提供了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又一个平台。
“多面手”力促社会和谐
在长清法院的着力培养下,新招录干警成为了促进辖区和谐稳定的有力助手。
2012年8月28日晚上,长清法院民一庭法官周治强收到了正在读初中的小王发来的短信,“谢谢法官哥哥,正是您的关心和照顾,才让我安心学习,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原来,在2012年年初,小王的母亲遭遇交通事故,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家境贫寒,而且肇事方又不及时进行赔偿,整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中。小王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周治强从案件起诉之时就成为了小王的心理老师,除了给予必要的物质帮扶,他又专门跑学校、跑社区,与老师、社区负责人及小王的长辈进行交流,让他们多多照顾小王。
经过周治强的一番努力,小王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学习成绩也有了稳步提升。“多亏了这个年轻法官,他可帮了俺孩子大忙!”小王的父亲在拿到判决书时,一再表示感谢。
近年来,长清法院的青年法官还坚持送法进校园、送法进社区,通过灵活多样、易于沟通的方式进行普法。
他们还积极参与辖区“法律春风行动”活动,为农民工提供温馨的法律维权服务。
“对于青年法官来说,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导师制’必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巨大财富。”长清法院院长杨雷对青年干警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