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领取执行款?”“怎样了解案件执行进展情况?”“我要递交文书材料。”“我投诉基层法院执行不力。”当事人遇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他们想了解的工作流程,上海一中院编写的《执行事务中心指南》都能一一给出解答。记者了解到,上海一中院执行事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22日,旨在更好地优化执行工作管理,服务当事人,缓解执行难。这家在全国中级法院层面率先设立的执行事务中心,以“公开、便民、高效、规范”为理念,首次实现了执行工作受理督办、立案接待、咨询答疑的“三个一体化”。中心实行集约化、立体化、扁平化管理,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集约化 执行事项统一归口
走进中心大门,可以看到一边是有着醒目标识的执行接待窗口,另一边是专供来访者休息等待的一排桌椅;墙上的液晶屏滚动播放着执行工作的相关规定,墙边的取阅架上放着介绍执行工作的各类宣传资料。一切,显得简单而有序。
“以前,执行工作对外是分散在立案、信访、诉讼事务中心、投诉举报等各个窗口,缺少一个统一的归口。现在,将原来分散行使的与执行工作相关的职能,全部纳入新成立的执行事务中心,实现‘一站式’管理。这使得我院执行工作服务民众的平台更为集中,执行案件办理流程大为简化,接收和督办辖区基层法院执行信访件的中间环节大为压缩,既方便了执行案件当事人维权,又提高了执行事务的综合处理能力。”上海一中院执行事务中心王家新法官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中心工作主要有两大块:执行事务与执行信访。其中,执行事务包括执前督促、联系约见执行法官、材料收转、案款收发、简易案件速执、恢复执行收案等内容。执行信访包括来信来访处理、咨询答疑、庭长审判长接待、执行监督等内容。应该说,执行工作相关的“琐碎”事项,基本上都被中心职能所囊括。
中心成立后,执行事务和执行信访,由原来各个部门、窗口之间的块状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由执行事务中心单一的条状集约化管理,从而更加突出了执行工作的个性、特点,更加强调执行工作的自身运作规律,更加有利于执行工作的规范开展。
“现在,中心共配备有4名法官、1名书记员。在以前,5人要完成这么多分散、繁杂的工作事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王家新法官不胜感慨。
据介绍,上海一中院执行事务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共处理来信904件,接待来访739批(次),接听法律咨询和信访投诉电话1953件(次)。共递转书面材料415件,接受预约承办法官申请295人次,并且实现了材料当日转送,约见法官三日内回复。
上海一中院院长孙建国表示:“执行事务中心的成立,是对社会和群众关注执行工作的积极回应,也是我院根据高院‘加强执行工作管理,推进执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公正执行、透明执行、高效执行’要求,做出的有益探索。”
凭借“整合法院执行力量,优化案件执行流程,充分挖掘执行质效增长潜力”等突出特点,在2012年9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三届城市治理论坛上,上海一中院的执行事务中心荣获了“城市治理论坛优秀案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