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江西省新干县“空心村”治理调查

2013-02-03 15:55: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空心化场景的小诗,读来令人心情沉重。

    近日,沿着蜿蜒山路,记者进村入户,探访江西省新干县“空心村”治理情况。

    乡村“空心”严重,治理迫在眉睫

    在溧水镇庄里村,坑洼不平的黄泥路上积水成窝,枯黄的杂草在砖缝里飘摇,810年历史的老村空荡荡的。村中许多废弃房屋已经倒塌,有些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老屋,住着祖孙三人或四人。村民小组长李小兵介绍,800多常住人口,差不多有400人在外务工。

    走进潭丘乡大塘村80岁老人陈八仔昏暗的家中,老人正在为11岁的孙女陈艺敏做晚饭。艺敏边吃面条边介绍家中情况:有两亩地,父母都在广东做裁缝;虽然爷爷对自己很关心,但自己也有烦恼,不想只和爷爷呆在老房子里……

    村干部也有苦恼,“我们组织办班培训,让中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他们外出谋生没问题。可是,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就不是村里能做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不好解决。”

    更严重的是,由于青壮劳力外出,留在村里的以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居多,农田耕作缺乏劳力,发展农村经济面临很大问题。而村民居住分散凌乱,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也延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许多“空心村”出现了一些多年无人使用的宅基地。宅基地私有观念在多数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建新不交旧,导致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拆了旧的,才有地方建新的

    新干县在“空心村”治理中,把解决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问题作为核心。如何给予拆迁户合理补偿,是治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部分村庄闹得厉害,就是因为旧房拆不动。然而在大塘村,却是村民缠着村委会主任陈跃红问:“几时拆我家的呀?”大塘村有何法术?

    中专毕业后做过几年农资生意的陈跃红头脑活络,他为记者解开了谜底。

    大塘村集体保留了几百亩山林,其中90亩林木公开招标拍卖,所得60万元成为“拆旧”的启动资金。记者看到一份资料,主房、附属房、养禽畜的杂物间,兼顾地理位置,分类补贴,条分缕析,连菜地每平方米都补贴100元。拍卖林木、土地置换,60万补贴花出去,160万资金收进来。村委会与村民订好合同,先拆后建。20多套图纸免费选,建筑材料价格村民谈,颜色村里定。一期新房建好后,还在观望的坐不住了,100多户人家缠着村干部要求拆自己的旧房。

    “大塘村的思路值得借鉴,但它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一位乡镇干部坦言,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山区乡村没有集体收入,很难解决改造“空心村”的资金问题。

    “改造旧村不能搞一刀切,”溧水镇皮家村村支书杨华仙介绍,把“农村饮用水工程”、“沼气工程”、省新农村建设点扶持资金等建设项目整合起来用,“劲往一处用,才能有效果”。

    分好“蛋糕”,还得做大“蛋糕”

    晚上8点,记者走进大塘村陈雪辉和肖卫莲夫妇的临时安置点。这里原来是一所小学的教室,面积不算小。“多亏村里干部,动员我们参加裁缝培训班,学了手艺,去广东干了几年,盖房的钱不愁了”。

    采访中有一个现象很突出,完全靠种田谋生的农民盖房子很艰难。神政桥乡枧头村村民艾正生种了18亩水田,在江南算是田多的农户,精打细算,盖房还借了4万。全村15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要借钱、贷款,“温饱还可以,置业就辛苦些。”

    面对致富问题,县乡村干部心里也着急,发展什么好呢?新干县陆续涌现出生猪、水产、西瓜、香菇、黑木耳等 “一村一品” 特色村近百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68个,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风险大;规模大了,销售成问题。

    既要有富县的产业,也要有富民的产业。目前,新干县正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主攻盐卤药化、机械机电、灯饰照明、箱包皮具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或许,这才是让农村远离空心化的治本之策。

    “空心村”治理应维护农民利益(基层探索)

    无论补偿标准还是安置政策,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都应着眼于维护农民利益,着眼于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好、生活水平更高。

    南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总人口100.9万,其中农业人口81.1万。2011年12月,南昌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全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任务的4个县市之一。这为南昌县在“空心村”治理上赋予了先行先试的“特权”。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对“空心村”的成因和现状进行进村入户的深入调研,对“空心村”的治理方式进行具体研究,坚持治标与固本相结合、规划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空心村”治理变成让人民得实惠的过程。

    大量闲置房、危房、空闲宅基地等的存在,是“空心村”治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南昌县一方面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巡查问责制,完善村庄发展规划,规范农民建房;另一方面整合有限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解决“空心村”治理遇到的资金和土地问题。我们在黄马乡调查时发现,该乡有6个“空心村”需要治理,涉及农民765户、1154人,仅房屋补偿款就需1.1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我们整合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资金,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稳步推进,确保实效;利用城投、农投等平台,开展投融资;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耕地“补占平衡”政策,为“空心村”改造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土地。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是“空心村”治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打造平台、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趋势;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运用政策和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积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以产业转型推动实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十一五”期间,共投入3亿元推进1044个新农村村点建设。2012年,投入农业产业化扶助资金1400万元,培育规模以上种养基地和生态小区596个。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治理还会面临许多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把上面的政策研究透,又对下面的问题调研够,把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把握住、维护好。(江西省南昌县县委书记 郭 毅)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农村空心化:困局如何破解
·解难“空心村” 关注留守少年儿童
·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超农村 警惕乡村“空心化”
·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