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来,海西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典型、打造亮点、以点促面,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海西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全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统筹谋划强带动。从高层谋划全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州委州政府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先后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三个领先”、“四个海西”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列为2012年全州“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与教育、保障、收入、健康、就业、住房、交通、扶贫、文体等重点民生工程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二、地区创新齐发力。格尔木市创新“十联机制”,强化驻社区单位的共建责任,建立特色服务团队,探索形成“一区一特”、“双拥一条街”、“社区文化驿站”、“五点半工程”等经验;德令哈市利用互联网、专网、电子政务网及PDA移动终端,建立“12345”公共服务热线,搭建“市+乡镇(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平台和“市、乡镇(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模式;都兰县建立了由海西、海东和监狱系统各方参与的条块联动区域化社会管理机制;乌兰县在牧区推行“组团预约式”流动便民服务模式;天峻县完善寺院僧侣社保、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寺院全覆盖;大柴旦行委整合资金1021万元,实施了“天眼”工程;冷湖行委组建“纠纷调解、治安防范、城镇环境治理、便民服务、计生服务和志愿服务”队伍;茫崖行委实施平安茫崖、管理创新、综治基础、应急队伍、睦邻友好“五大戍边工程”,并在全省率先建立牧民新居社区和工矿区社区。
三、基层服务贴民心。格尔木市河西街道建安社区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推行“二志、六员、四队”,即民情日志、维稳工作日志,信息员、流管员、帮教员、消防员、治安联络员、网格管理员联动,义务巡逻队、警民联防队、护路联防队和普法宣传队联防。建兴巷社区以争当优秀网格、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为抓手,以服务好居民生活、关爱好困难群众、协调好群体矛盾、照顾好特殊人群为准绳,以流动的人口、不变的房屋、永恒的服务为切入点,切实做好居民的服务管理。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通过“能力+奉献”配强网格党群力量、采取“培训+交流”提升网格人员工作能力、实行“述职+点评”改进网格党支部管理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柯鲁柯镇实现两细化、两提升、七突破、一探索,探索乡镇社会管理创新。黄河路社区通过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民情联系卡和鸿雁卡、关爱卡、求助卡、出租户主提示卡、租住人员温馨卡等,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服务对象。都兰县和平社区创新结对“帮扶”服务、游牧民“融入”服务,关注群体“动态”服务、商业群体“引导”服务、外来人口“和谐”服务的五项服务模式。乌兰县柯柯镇进行农业村社区化试点,社区服务向农村、寺院延伸;设立便民服务站,开展驻村服务、预约式服务;针对牧区群众开展流动便民服务活动。天峻县新源镇在便民服务大厅基础上,每个网格配备1名代办员;建立“专业型”服务团队为本,“志愿型”服务团队为干,“特色型”服务团队为枝的15支服务队伍。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建立格长管理委员会,综治警务室、便民服务室,企业治安巡逻队、社区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的“一会二室三队”的服务管理模式。冷湖行委兴湖街社区在马海湖、大盐滩矿区设立社区综合服务站。茫崖行委茫崖镇在社区建成便民服务室、综治警务室、人口学校、手工坊、宝宝乐园、阅览室等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四、社会协同开新局。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督查;州委组织部安排培训经费118.4万元,举办了60期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的培训班;州委宣传部讲师团在各地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宣讲;州总工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等健全职工维权机制;州检察院以延伸办案、监督、预防、服务触角为抓手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州维稳办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团州委开展州、县两级共青团组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州人社局出台了《海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州交通局出台《全州出租汽车行业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解决行业热点和难点问题;州残联组织实施“残疾人助学项目”;州红十字会组织“天使阳光救心行”、红十字博爱家园试点工作;州公安局等部门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基础信息库建设;州司法局建成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州卫生局将134名重性精神病人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州妇联开辟亲情港湾、维权卡、维权热线等妇情民意渠道;州教育局开展校园心理干预建设项目试点;州民政局出台涉及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等5大领域,26大项、130多小项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州住建局组织开展“平安建筑工地”创建活动和“文明工地”评选活动;海西人行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等。
五、信息平台大步走。州级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已委托浙江大学做项目设计,力争2014年全面建成;格尔木市研发了《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28个社区安装使用;乌兰县柯柯社区率先建成国内领先、全省首家“三位数字社区”管理系统;德令哈市引进了杭州天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信息平台系统研发,现已建成使用;冷湖行委兴湖街社区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已投入运行;都兰、乌兰两县已完成信息化建设方案和试点工作;天峻县、大柴旦行委、茫崖行委正在加快项目建设。
六、寺院管理显实效。一是建立稳定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二是推动宗教事务管理法制建设,有针对性制定民主管理、文物保护、财务管理、消防安全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三是寺院清理整顿成效显著,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四是创新寺院民主管理办法,明确民管会工作职责;五是规范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评聘,落实教职人员持证备案制;六是加强爱国宗教界代表人士培养,在宗教教职人员中推行学历教育;七是全面落实寺院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水、电、路、通讯、文体设施建设,推行养老保险、低保、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向寺院延伸。僧侣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9%,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6.8%。
七、民生工程夯基础。把为民办实事工程作为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教育: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资金1365.37万元,学校75所,学前教育投资4305万元,新建幼儿园28个;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职工生育保险启动实施;增收:发放禁牧补助5474.86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3358.55万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1137.5万元、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2367万元;设施:划拨、流转土地6434亩,引进经营企业5家。建成温棚2700栋、投资5800万元,畜用暖棚1400栋、投资532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4项、投资5001万元;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69人,劳务输出58019人次;住房:落实保障性住房10095套。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残疾人家庭由政府资助建设1500户。草原新帐篷到户工程10059户;交通:落实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0个、投资1.89亿元;扶贫: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15个、投资5222.1万元,惠及5287户20953名贫困农牧民;文体: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4项,争取资金1333万元,开工建设都兰县热水墓群保护项目,争取资金720万,为18个乡镇文化站发放配套设施;社会管理创新:各地已投入和纳入财政预算资金2041万元进行信息平台建设;乡镇(街道)、社区(村)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八、平安铁路保畅通。一是广泛发动路地公安干警、专职护路队伍、义务护路队伍、沿线护林员、干部职工、民兵、居民、农牧民群众参与护路联防工作,确保了辖区铁路的安全畅通。全年共抽调各类义务护路力量1539人参加护路,设置重点守护点位82个。二是强化与武警、铁路公安的沟通、协作,完善了路、地、军、警协作配合、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形成了武警守点,路地公安机关和专职护路联防队守线,沿线乡镇、村社、单位、义务护路队和干部群众守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铁路运输安全保卫防控网络。三是沿线各地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为依托,集中对沿线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民爆物品存放地、易燃易爆及化学物品存储地、废旧物品收购站点、加油站、公共复杂场所、寺院以及重点可疑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及时发现排除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