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作出行政决定所依据的主要证据,虽然其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但由于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依据是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适用的归责原则具有特殊性,与刑事诉讼中刑事责任的认定的法律依据、归责原则存在一定差别,不宜将其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唯一定罪证据。
认定交通肇事罪的时候,应正确区分交通管理上的责任与刑法上的责任。即刑法上规定的义务与行政法上规定的义务可能并不完全重合。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场合,通常由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认定行为人的责任,这种认定是出于交通管理的需要。例如:货车司机白天因故将车停在公路边,后面的一辆小轿车飞速驶来,撞到路边的货车发生追尾事故,小轿车司机当场死亡。货车司机拨打“110”后迅速逃离。此种情形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的规定,逃逸的货车司机承担全部责任。但这里的全部责任只是行政责任。该条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它完全不考虑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是否存在过错。
而根据刑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行为人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如果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不存在过错,行为人根本就不存在有罪的问题。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而本身并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与交通肇事罪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能据此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对行为人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保护现场、不立即报警,不应当成为构成犯罪或法定刑升格的根据,只能受到行政处罚。如果行为人不具备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认定其构成犯罪违背刑法罪刑法定原则。(辽宁省盘锦市人民检察院 齐昌德)
·全国法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数量大增
·广西预防重大交通事故奋战60天
·青海加强春运交通事故预防
·公安部交管局指导各地应对大雾天气严防交通事故发生
·元旦假日期间西宁市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
·2012年全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同比大幅下降
·2012年全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同比大幅下降
·沈阳节后首个工作日 交通事故追尾占六成
·滑县法院诉前调处交通事故案件实现“四位一体”良性运转
·公安部:新交规施行后交通事故与违法行为大幅下降
·上海:雨雪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18000余人清扫除雪
·国家发改委:春运重点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