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社论评论

检察日报:法学教授下跪上访打了谁的脸

2013-01-23 09:37: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因为代理三亚市一农场83名职工相关农场经营权的案子两审均被法院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判败诉,上月底,59岁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景一,带领农场职工到三亚市信访局门前跪访。刘景一表示,拿到判决书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一点法律根据没有,一步法律程序都没走,真遗憾”,“没办法,只有这个办法(下跪)了”(据1月20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刘景一教授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舆论褒贬不一。肯定者为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勇气感到敬佩,赞赏他为了83个人维权成功的一线希望,不惜舍去自己身为一名法学教授的颜面。反对者则直指他这是在打悲情牌,为博取眼球而自我矮化,甚至有人怀疑他此举与职工亿元诉求的利益相关。就连刘景一的一名学生也在微博中对其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不是一个法律人应该提倡的做法”。

    这的确不是一个应该提倡的做法。从实质上讲,跪访请愿与封建社会的拦轿喊冤、告御状等维权方式如出一辙,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但近年来,采取这类方式维权的事件仍不时见诸报端,如今,连大学教授、而且是教授法学专业的教授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这恐怕是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提到信访,很多人都会想到“信访不信法”这句话。然而,刘教授在信访局门前跪访并不是因为“不信法”,而是因为“感觉穷尽法律途径仍维权无望”。在法治社会,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当法律途径维权无望,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那么,涉事司法机关到底是如何办理案件的,以至于让一位兼具法学教授身份的代理律师感到遗憾和绝望,认为判决是“强盗逻辑”,这恐怕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起涉及近百人生计问题和巨大经济利益且存在广泛争议的案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历经两级法院四次审理,均被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起诉,这样的裁决于情于理都显得过于简单,也难怪农场职工和刘教授难以接受。由此可见,司法机关的职责不应仅限于执法办案,必要的解释沟通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将矛盾推向社会。

    去年发生的福建寿宁原信访局长下跪上访事件曾引发舆论大哗,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当了十年信访局长的人却在退休之后被迫走上上访之路,而且是下跪上访,这本身就是一个“黑色幽默”。这次法学教授的跪访又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有人说,刘景一的举动折损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笔者看来,法学教授的这一跪讽刺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一些地方的司法环境和司法作风。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问题不在于“法”,而在于“治”。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四川公安厅 实现群众联名来信和集体上访持续快速下降
·八成案调解撤诉无一例缠诉上访
·连山法院“三打”案件实现“零抗诉零上访”
·她让老上访户变成义务调解员
·云南罗平县检察院4年刑事和解127案无一上访
·城郊农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工作对策

·城郊农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工作对策
·江苏港闸司法鉴定零投诉零上访零违纪
·哈尔滨市阿城区检察院化解一起上访16年积案
·河南全省法院微博接访 当事人可在上网上访
·山西兴县:化解上访的奥秘
·青潭乡创平安乡镇 实现零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