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不法分子置人民群众于健康不顾,将一部分不合格的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危及人身健康,可谓“丧尽天良”。只有正确分析食品药品危机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破解危害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综合治理之道”。
为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财政部出台相关规定,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行为予以奖励,每起案件的奖励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
目前,有许多没有营业执照,或者有营业执照但缺乏有效监管的企业,这些食品药品加工小作坊的生产环境恶劣、设备差、人员素质低,在利益的驱动下,降低直接的生产经营成本,非常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引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另外,一些食品药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尽管政府无论从法律、标准制定还是监管力度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有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就是熟视无睹,无所畏惧。比如最近曝光的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受利益驱动,越过诚信底线,用“地沟油”替代高等级食用油,生产制药原料,对于此类企业,何谈道德良心?
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丑闻令公众忧心,而几乎每起丑闻背后,都同监管者失职渎职有关。分析起来不难发现,为什么监管部门总是“失聪”?自2010年初至2011年7月,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共购入1.62万吨地沟油用于生产制药原料,是监管失职,还是根本检测不出其用地沟油生产制药原料?作为一家企业,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都在监管,但是多头监管反而因部门相互推诿、执行不力和不负责任,而变成了“都不管”。
生产者敢顶风作案,除了受暴利驱使外,惩处力度的弱化,也导致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一些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的非法制品得到生产、上市流通,相关部门虽然进行了部分查处,但由于处罚不力,没过多久非法生产商便又东山再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诚信。诚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立足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仅靠法律法规远远不够,要以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大力倡导诚信教育才是最终出路。而这种教育必须建立起长效机制,让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到企业商家的骨子里去,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只有将法律法规与诚信道德结合起来,才能消除食品安全顽疾,才能让百姓放心生活。
要完善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相关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甚至可以处罚的让不法生产商倾家荡产,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彻底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资本;要用严厉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惩食品安全事件的责任人,让他们在食品安全上不敢犯法、犯不起法;要充分发挥吊销许可证和从业禁止规定等的作用,对涉嫌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防止以罚代刑。
以基层监管网络建设为抓手,坚持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各职能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网络化格局,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效能,以遏制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多发势头;严惩食品药品监管不力行为,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营造浓厚的食品药品安全氛围。
制定政策,严格监控地沟油等食品废弃物的流向,鼓励对于地沟油等食品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成功做法,如签订合同,以及用潲水油生产节能涂料、利用“地沟油”生产航空油等,可资借鉴。
(徐永忠 李献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夏邑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