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2013-01-22 16:25: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廖可铎

    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阐明了大会的主题,这个主题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其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放在历史长河和社会实践中去把握。回顾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来30年间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及其实践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都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标题是报告之“魂”与“睛”。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多次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核心词、关键词。比如,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作过3次报告,报告的标题分别提出“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标题鲜明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八大报告的标题则提出“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从这些标题不难看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矢志不移。

    鲜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伟大觉醒和高瞻远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纵观党的十二大以来的30年,我们党制定的宏伟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各项建设事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二大以来,在历届大会报告中,我们党始终把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郑重承诺,忠实履责,不懈奋斗,凝神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充分彰显了党肩负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双百”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明确提出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如一条红线贯穿在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的主题之中;“改革开放”,也是党代会报告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就一定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反复出现,思想内涵在不断丰富深化

    我们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后,在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中反复出现,但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识在不断深化,理论在不断发展,思想在不断丰富。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和指导地位;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的章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新内容。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更加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展开,其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拓展。正是因为我们党的实践创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还只是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目标和路径越来越清晰。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提出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予以明确强调。这次党的十八大,又鲜明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越走越宽广,内涵越来越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创新制度体系。这就从根本上、基础上和全局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为制度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优势更加彰显,才能更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加适应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主题中坚定理想信念,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报告反映的是历史,见证的是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向,是党开辟的光辉道路,是永远高扬的旗帜。党的十二大以来的30年,是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30年。事实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在30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何种困难挑战,无论遇到任何干扰阻力,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我们党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与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主题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稳定发展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