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城县“阳光”蔬果合作社:创建戒毒康复新模式
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棚里劳作。 人民网 张慧 摄
碧绿的黄瓜挂满了棚架、身着亮黄色短袖T恤的人们正在大棚里辛勤劳作……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有这样一个果蔬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这里的社员除了普通老百姓外,还有21名特殊人员,其中包括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劳教人员等。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特殊的合作社,切实感受到了合作社给社员们带来的实惠。
合作社的社员们在用心听课。 人民网 张慧 摄
“以前没加入合作社的时候,我们的收入是一亩地四至五千左右,现在一亩地收入可以到达八千到一万。”社员小杨对记者说。为了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工作,水城县的这个合作社也加入到了解决特殊人员就业安置的队伍中来,并命名为“阳光四季鲜果蔬合作社”。合作社已投入资金30余万元,现有果蔬大棚29个,推广果蔬新品种成功后,再以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社员推广,还聘请了专业的老师为社员讲解种植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21名特殊群体人员每天还能挣到50元的“听课费”,目的就是吸引他们来学习。
合作社和社员签的协议。 人民网 欧阳 摄培训过后当然也有考察。派出所、禁毒办等会不定期过来调研,要看这些特殊人员是否按时上课,是否安心在这里做事。考察合格后,合作社会跟社员签订协议。协议注明:政府出资建大棚,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但是如果在社区康复期间复吸或不服从帮教的,大棚会被收回,协议作废。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给所有社员建立了档案室,左侧柜子中放置的是普通社员的档案,右侧柜子中则放置的是这些特殊人员的。“通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最终完全脱瘾的,可以撤管,依旧是合作社的社员,优惠条件还可以享受,档案会转到左边的柜子里。”合作社社长赵金龙向记者介绍。
刚来这里不久的社区康复人员小廖告诉记者:“刚上了6天课,大棚昨天才建好,一下建了2个,希望尽快掌握好技术就能亲自实践了。”社员小杨在戒毒所待了两年出来后,一直在家务农,今年2月份得知有了这么个合作社后就参加了,现在已经在这里培训几个月了。他告诉记者:“大棚已经建起来了,我还要再把技术学扎实,这个合作社太好了,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我很满意。”
发耳乡党委书记蒋彪告诉记者,采用合作社这种方式推进“阳光工程”可以说是一种全新尝试,发耳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这些特殊人员提供大棚、教他们掌握技术,他们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自己发展生产,自己致富。“搞‘阳光工程’不一定非要办一个企业来集中安置,‘合作社’目前来说是最适合我们这里情况的。”蒋彪说。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蒋彪表示,发耳乡将会扩大合作社的规模,预计把大棚数量扩至30至50个,吸收更多的特殊群体进合作社。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内容。确保到2012年底,全乡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50%以上;到2013年就业安置率不低于80%;到2014年底,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社会康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安置就业。
曾经的吸毒者,现在的种杨梅高手种出的杨梅林。 人民网 张慧
摄后记:采访结束后,我们来到了一片杨梅林,林子的主人是一位20出头的小伙子。曾经因为缺乏对毒品的认识误入歧途的他,现在通过参加合作社,劳动致富了。同行记者打趣地问他成家了没有,小伙子腼腆地笑着说:“没呢,女朋友还没找到呢。”同行记者说:“那你可要抓紧了”,小伙子又笑了,说:“是,现在富裕了,就差一个老婆了。”说话间,他请我们品尝他亲手栽种的杨梅,我摘了一颗放到嘴里,记忆中酸的倒牙的味道被甜甜的汁水替代。我想,如同小伙子一样通过劳动走回正道的他们种出的果实,本该如此香甜可口吧……(记者 马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