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堵不如疏 强制戒毒不如有份工作

2013-01-21 15:29: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在贵州省近年来的禁毒工作中,用疏导的办法引导戒毒人员走向康复、融入社会,其结果远胜于“强堵”。“堵不如疏”,是贵州省探索出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这条定律在千百年来一直显示出它的高度智慧,在传承过程中指导着各种管理工作。

    禁毒,一直以来就是从全国到地方禁毒办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戒毒是强制性的,但走出戒毒所的人们接下来怎么生活,却是法律法规所不能强行规定的。因为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个人意志力强弱不同、外界的吸引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压力等等,强制性戒毒的后续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很多人重新跌入深渊。

    记者在采访贵州省政法委书记崔亚东时,他提到巩固与戒断的高难度时说,不光在贵州,在美国解决复吸率也是一个难题。俗话说:“一次吸毒终身戒毒”,据了解,吸毒者的平均复吸率达到82%。回归社会之后,如果社会管理各方面工作跟不上,很快就会复吸,复吸以后再去强戒,强戒以后回归社会很快又复吸。所以戒毒所里很多都是两次、三次、四次、五次的强戒毒。

    资料显示,吸毒者中二次复吸的达35%以上,有三次戒毒史的达53%。所以,戒断、复吸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禁毒工作的一个首先要突破的难题。

    造成复吸的原因有很多,找不到工作、没有固定住所、无事可干、有家不能归、甚至无家可归。

    疏导,意味着为他们寻找到一条出路。贵州省找到了问题的结症,那就是,有安定的工作,心灵才有安放的地方。于是,安置就业就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用崔亚东的话说,“使他们能够恢复自信、恢复自尊、找回自我,实现充分的融入社会,前提是把就业问题解决了”。

    怎么去解决就业安置?过去也安置了不少人,但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加上他们自卑、怕歧视,正常企业的就业安置难见成效。

    “阳光企业”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都匀市爱心棒球厂的女当家蒋绍英现在特别受人尊敬。她腾出一个车间,专门吸收都匀的康复人员到这里就业。棒球出口到台湾,利润她全部分给康复人员。2006年到现在,她每年安置50人左右。类似爱心棒球厂的企业还有很多,在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下,“贵阳市云阳阳光电子厂”、“贵阳市花溪区阳光就业基地”、“贵阳市恒汇包装公司”等数十个阳光企业创建了专门的“阳光工厂”,全部招收康复人员。政府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常驻工厂,对他们进行心理帮扶、体检以及康复监督。

    在对这些康复人员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比普通人更为珍惜工作机会,而且对工厂负责人和关怀他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充满了感激。有了生计出路,自然一步步远离毒幻世界。他们的家人重新接纳他们,使得他们对生活燃起了更大的希望。

    “阳光工程”成效斐然。目前,贵州省毒品消费市场明显萎缩,吸毒人员总数增幅得到有效遏制。阳光工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预计到2013年底,贵州吸毒人员管控率将提高到75%,戒断巩固率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30%。

    宜疏不宜堵,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疏导得好,为康复人员提供一份安稳的工作,给予足够的心理指导和管理,才能形成康复人员、企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多赢结果。(张飞雄)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