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打车难”病根在垄断

2013-01-21 14:18: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近日不断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多个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重点区域,“打车难”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不打表高价宰客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打车难”问题由来已久。这些年,各地政府再三整顿,可“打车难”问题至今非但没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据报道,在北京上班高峰期,司机们或在车内睡觉、看报纸,或站在路边抽烟、擦车。因为这个点路上堵,拉活挣不到钱。在西安,28辆空出租车经过,没有一辆车愿意“打表”载客,索要的价格几倍于正常价格

    此前,各地对于出租车拒载、高价宰客的处罚仅停留于罚款层面,而近期北京交管部门却推出“史上最严”处罚措施——出租车司机出现拒载、侃价等行为,将视情况轻重停岗1至3年;列入行业“黑名单”的驾驶员不得再次录用。

    那么,“打车难”顽疾缘何久治不愈?原因很简单,各地对出租车司机的处罚再严厉,也只是关注了出租车行业的“细枝末节”,这种整顿治标不治本。

    对违规出租车司机严格处罚当然很有必要,可要彻底解决“打车难”,关键还在破除垄断。出租车行业垄断至今没有打破,造成供需失衡,是“打车难”的根本原因。城市交通拥堵、出租车运营效率不高,出租车行业不规范,拒载行为屡屡发生,也是造成“打车难”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并非不清楚症结所在,但因为与出租车公司有着剪不断的利益纠葛,所以难以做到壮士断腕,导致对出租车行业宏观调控不力和监管不力。

    出租车行业目前主要是准入管制、价格管制和公司内部承包合同管制,这使出租车无法应市场需求而增减。同时,准入管制禁止个人经营(除原有的少量个体出租车外),导致行业整体管理成本较高。

    更不合理的是,长期的垄断经营让出租车公司“旱涝保收”,而真正干活的出租车司机“份子钱”居高不下,收入水平偏低,失去基本的积极性;目前的车资标准,也未能体现司机的时间成本、堵车时的汽油耗费,以及异常天气下的出车风险等因素。

    因此,政府有必要下决心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把出租车行业的管理重心从控制准入到转向运营管理,管车辆的技术、标准等方面,通过有调控的充分市场竞争带来出租车运营的供需平衡。具体而言,就是允许个体司机直接开业、纳税、购买保险、直接接受交管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

    当然,出租车只是城市交通的补充。解决出行难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文/李松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