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118个培训教学点覆盖221个村居东营区农民乐享“三公里教育圈”

2013-01-19 15:22:2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大众日报 

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没有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山东东营市东营区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辖区内建起了新型农民学校、分校、教学基地118个,覆盖全区221个村居,这些新农校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解民忧,帮民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专家学者登讲台

“骆教授,我家大棚的西红柿都卷叶子了,成片成片的死亡,这是啥病啊,咋治啊?”发问的人满脸焦急。

回答者胸有成竹:“这是西红柿青枯病,你这大棚应该是连着多茬都种了西红柿,土壤中产生了多种致病菌……”这是近日该区黄河路街道七彩路农民学校志愿导师骆洪义,为景屋村种植户上“蔬菜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技术”培训课时的一幕。

骆洪义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副教授,是东营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里的成员。去年以来,东营区整合当地现有农民培训资源,按照技术种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原则,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依托自主研发的云平台系统,建立起了265人的区、镇街、村居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使农民培训人才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共享。

需要啥技术就培训啥内容

“我们景屋村人口多、地也多,就是缺技术,现在骆教授能跟我们结成对子,这让农户看到了新的希望……”景屋村农民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景文说。

骆洪义不仅将潜心研究13年的栽培技术传授给景屋村村民,还将景屋村12个蔬菜大棚提升为盐碱地基质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利用农业科技真正实现收成翻两番。

为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东营区紧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培训农业新科技和现代农业适用技术,特别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掌握的实用技术,向广大农民传递新的政策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推广新的生产经验、经营经验、理财经验,让广大农民不仅学到脱贫致富的本领,而且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截止到去年底,全区已组织各类培训668期,参训农民3.4万人次。

“三公里教育圈”选着学

1月10日上午10点,耿井村民耿安全离开自家蔬菜大棚,匆匆走进村文化大院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室里,“十点钟课堂”已经开课,区农业办的陈技术员正在向大伙儿传授蔬菜夏季病虫害防治知识,耿安全赶紧从口袋里摸出笔和纸认真听起课来。

耿井村“十点钟”农技培训课堂仅是东营区新型农民培训的一个缩影。目前,东营区已累计建立各类农民培训教学点118个,让农民在“三公里教育圈”内选着学。该区还综合运用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和网络课堂四类课堂,探索项目化运作、委托培训、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等方式,采取论坛、沙龙、学习圈等培训形式,实现了“培训教师直接入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记者 魏东  通讯员 刘智峰 蒋堃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