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预防青少年犯罪

别让校车成“祸车”

2013-01-17 09:41: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把方向

    多措破解“老大难”

    凌晨5点半,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蜂窝村。一阵响铃将熟睡的12岁女孩房颖唤醒。穿衣、洗漱、吃饭,收拾完毕后,妈妈陪着房颖出门,外面还是黑漆漆一片。走过三四公里的山路,娘俩儿终于来到了一个公交站牌前。“一天跑下来孩子回家连话都不想说。”房颖的妈妈说。

    在一片喊打声中,房颖同很多孩子一样告别了“黑校车”,但同时也成了无车可坐的孩子。

    “《条例》颁布以来,各地校车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同时,运行的校车数量也明显减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表示,有些地方“因噎废食”的消极做法应该得到纠正。

    校车向何处去?政府必须把好“方向盘”。

    诚然,校车问题由来已久,某些地方的做法也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校车是个‘老大难’”,一位市长如此告诉记者。

    首先是资金难。有人算了一笔大账,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车问题,政府需要投入3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高达1500亿元。校车由政府埋单,费用太大,很多地方吃不消。

    其次是上牌难。去年9月,针对校车上牌难的问题,教育部、公安部以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的名义回应了社会关切,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仍未解决上牌难问题。这不,福建泉州交通、市政就打起了“口水仗”。在泉州,多辆国际校车需办理“校车使用许可标牌”,交通委称,市区校车行经的是市政道,应由市政部门审批,而市政部门则称:无此权限。

    “校车的公益性决定了校车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城乡儿童乘车应该得到减免优惠。因此,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经营者可以获得微利,但是不应该通过校车谋取暴利,鼓励各种渠道的社会资源投放,促进校车服务快速发展。在政府财政积极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市场化的租赁制缓解批量购车造成的财政支出压力,鼓励运营主体多元化。”袁桂林提出解决之道。

    跳出校车看校车,也是校车问题的破解之道。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寄宿制学校入学、公共交通满足入学、提供校车服务,如今,四个梯次成为各地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的依次优先顺序。

    在甘肃,稳妥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近入学的占65.6%;在重庆,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市寄宿制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34%;在北京、上海,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主城区范围内校车的使用;在吉林、辽宁、湖南、福建,分别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校车安全专项奖励性补助、更换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发放乘车补贴、购买校车服务等。

    校车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校车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浙江省上虞市,通过提供交通服务与改善道路条件并行,发展公共交通与校车服务互动,较好解决了所有学生的上下学交通问题。

    踩刹车、加油门、把方向,任重道远!孩子安全大于天,校车依旧在“路上”……(记者 张 烁 谢振华)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青海:无校车标牌车辆坚决不能用
·[视频]山西 校车:让孩子的上学路不再遥远
·安徽省淮南市“黑校车”非法营运受罚
·大连:千辆校车进乡镇
·山东威海乳山50辆新校车正式投入运行
·甘肃基本完成校车安全工程

·甘肃基本完成校车安全工程
·甘肃:86个县全部开通校车线路
·江西鹰潭政府补贴民办幼儿园配校车
·要把校车安全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广东:校车已基本加装GPS
·福建省已完成2012年1238辆非专用校车更换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