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李琼
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改进作风已经成为更普遍、更广泛的要求和行动。怎样走向深入,能不能触及关键问题,正在检验作风改进的诚意和实际效果。
作风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上任伊始,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奏响改进作风的强音。这并非偶然,不仅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抓住了党执政兴国、长期执政的根本性问题。
作风转变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国家兴衰,是天大的事。民心来源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履职表现,作风是朴实清新、亲民为民,还是令人生厌、背后招骂,直接决定民心的方向。而民心向背决定党的命运,正者有执政地位,背者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这是历史的铁律。
一个执政党未必会垮在经济上,但作风恶化、腐败至深,执政党则必垮无疑。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作风不正,犹如温水煮青蛙,最容易把一个好端端的队伍腐化掉。对人民所深恶痛绝的贪污腐化、奢侈浪费、官僚习气、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不以为然,不警醒、不纠正,甚至长期把不正常当正常,执政地位就会于无声处默默地被葬送。权力来自人民,执政党能不能执政,不在于自己想不想执政,不在于自我感觉如何,根本决定者是人民、是民心。
正是基于此,省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作风改进必须落实到“六民要旨”上。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改进作风取得实效的要义所在。
作风往哪里转,转变得怎么样,群众是观察者、体验者,更是评判者、监督者。把文件写短一点,把会开短一点,是容易的,把每一份文件、每一个会议开得有质量,开到问题的解决上,是高难度的。求一时之反应,求形式上的仿效,是容易的,把它转变为权力的内在品质,转变为权力运转的长效机制,是高难度的。只管自己舒不舒服,不管老百姓舒不舒服,对这种披着公仆外衣的“大人”做派,群众不会买账。自我陶醉,自卖自夸,做样子自己哄自己,同样也过不了“民心”这一关。
在作风问题上轻视、轻率,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甚至死灰复燃,表面上看,是不上心、不主动、不深入。根本上说,没有真正把作风改进放到民心的天平上去衡量,没有放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上去看待,没有改到思想的深处。过不了“民心”关,就过不了执政关。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央对改进作风的明确要求,必须按严厉、严峻、严行来落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积习,是沉疴顽疾,既然要改,就不能指望顺风顺水、皆大欢喜。体现落实上的“闭环效应”,就是不讲“一般情况下”、不讲“原则上”的大而化之,不开口子,不开通道,不搞特殊化。违心改,被动改,只改表象,不动实质,来时一阵风,走时无影踪,都要在动真格的措施面前无所遁形。服务群众的责任一日在肩,作风改进就一日没有过去时,一日没有松懈的可能。
真改就是真压力、真约束、真惩处。一个“真”字面前,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做明白人。
·解放军报:改作风 破除惯例最给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实干兴邦,从改作风起
·人民日报:实干兴邦,从改作风起
·新京报:“改作风”中央带头 愿推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