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咨询大厅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普洱市司法局充分整合全市法律资源,优化法律服务体系,成立全省首家公民法律咨询大厅,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援助到调解的“一站式”服务,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平台
近日,农民工江某一家来到普洱市公民法律咨询大厅,送上一面写着“法律援助力讨公道,打工农民免冤获赔”的锦旗,感谢大厅法律援助人员为他洗清冤屈并帮助他追回工钱。
在成立运行不到1年的时间内,公民法律咨询大厅以其鲜明的为民、惠民、便民色彩,吸引了2000余人次的群众求助光顾。“法律援助普洱经验”成为我省司法系统推广学习的榜样。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普洱市259万人口,现仅有执业律师103人,法律工作者194人,且大都集中在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极度稀缺的法律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普洱市司法局局长李东升说,“如何通过整合资源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充分整合法律资源,2011年9月,普洱市司法局以司法为民、关注民生和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将普洱市法律援助中心、思茅城区所有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和工青妇、残联等法律援助工作站及高校法律志愿者等多部门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公民法律咨询大厅”,把全市原10个县区的“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一为全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以法律援助咨询服务为载体,通过为来访来电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服务,积极搭建为公民解除法律困惑,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平台。
很多经济窘迫的弱势群体,虽然渴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苦于无力承担巨额诉讼费用,要么被迫忍气吞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合法权益持续遭受侵害;要么孤注一掷,采取非理性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方式表达诉求。公民法律咨询大厅除通过面对面咨询、热线咨询、网络视频咨询和信件咨询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外,还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律师服务团”和“聘请律师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集中法律服务资源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即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减、免费用提供法律服务。
优质服务共创和谐
走进“公民法律咨询大厅”,记者看到“值班律师公示栏”上,律师简历及其擅长业务一应俱全,群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与我们签约的首批律师事务所,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思茅城区信誉较好的9个律师事务所。每个工作日由一个律师事务所派出一名执业律师提供咨询服务。”咨询大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同时我们还与思茅师专签订协议,由师专每天派1名在校法律专业志愿者到大厅辅助值班律师开展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2名专业人员到大厅进行服务和管理。此外,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不定期到大厅服务,解决专项问题。”
为从根本上确保其服务质量,“公民法律咨询大厅”还通过建立和执行服务质量考核制度、评估报告制度和群众回访评价机制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受援助群众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不久前,陈女士和杨某两人因一起居间合同纠纷4年未决,两人相约来到“公民法律咨询大厅”进行法律咨询。值班律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对两人的纠纷进行现场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由杨某退还陈女士60%的中介费3万元,并签订书面协议后当场兑现。陈女士激动地说:“我们4年来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想到在公民咨询大厅当天就解决兑现了!”
记者通过调查感到,公民法律咨询大厅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法律咨询、援助到调解“一站式”的服务,将法律援助、法制宣传、调解、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和联系民情等五大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书写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平台,司法行政工作与困难群众面对面的“连心桥”。(记者 朱绍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