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恩红还清了老家的债,也有了些积蓄。但不管生活怎么变化,有一样东西,他始终留在身边,那就是他的日记本。
1994年,邢恩红从山东滨州老家来到天津打工,第一份工作是保洁员,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400元。拿着钱,邢恩红买了一辆三轮车,干起了卖菜的生意。
“2007年6月4日,晴,菜晒得都蔫了,卖得不多,心情不太好。”
“2007年6月5日,晴,今天太热,菜卖得还可以,心情就好点。”
“2007年6月6日,晴,今天38度,热得让人喘不上气来,挣钱不容易。”
邢恩红念着曾经的日记,刨去错别字,一篇日记不过两行。可是,字里行间,满是艰辛。
“2007年6月还200,2007年12月还500,2008年3月还100,2009年10月还500……”邢恩红又拿起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满满的账,“金钱债好还,人情账难还。”邢恩红说,还了家里的债,欠了这里的情。留下这些,是为了不忘帮助过他的人。
“困难的时候没人嫌弃我,没人把我当外乡人,有些叔叔阿姨经常给我送饭吃。下雨了,社区居委会给我买了个雨棚;天冷了,他们就让我去居委会摆摊,方便取暖。”邢恩红说,“后来做梦都没想到,业主委员会让我承包这里的社区超市。”
2011年3月份,邢恩红又有了一个新头衔——康翠社区恂园里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这是小区业主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太知足了,太知足了。”邢恩红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来。他说,他要拿出十一分的劲头,给左邻右舍服务。他也保证,他卖的菜,肯定是这片地区最新鲜、最便宜的。
扎根、融入、幸福,作为一名流动人口,邢恩红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130万。滨海新区专门制定了社会管理创新五年规划,并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重要抓手:建设蓝白领公寓、“建设者之家”,让流动人口“住所有居”;制定统一的“五险一金”制度,并实现异地接转,让流动人口“老有所养”;中小学全部向流动人口子女开放,超过2.7万人已被接纳,让流动人口的孩子“学有所教”;实施积极的外来建设者户口入区政策,近两年解决了2500人,让流动人口“有身份了”……
“城市在获取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财富累积和服务贡献的同时,也理应让他们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天津滨海新区政法委副书记谢志强说,今后我们不仅要以包容的心态,消除身份上的隔阂,尽快让流动人口成为“新市民”,还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政策设计上做到一视同仁。(记者 朱 虹 张 洋)
“当然,一边是城市资源的有限,一边是流动需求的增大,流动人口管理也要走科学道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子龙说,城市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顶层设计要坚持“步步为营”,比如在户籍制度改革上,我们将继续推行积分入户和评选表彰相结合的渐进式政策,闯出一条新路子。
·重庆大渡口社区流动人口活动室满足文化需求
·合肥流动人口有了服务中心
·沈阳为流动人口全程提供代办证件服务
·安徽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办法
·辽宁便民办证举措:流动人口即时办结准生证
·乌鲁木齐实施广播电视覆盖流动人口工程
·乌鲁木齐实施广播电视覆盖流动人口工程
·内蒙古乌海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办“准生证”不再两地“折腾” 湖南省出台细则缩短办证时间,方便群众办证
·河北流动人口办生育证实行首接责任制
·突出权益保障 优化公共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湖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条例》解读
·流动人口将平等享受市民待遇 新《管理条例》明年元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