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与目标,其中之一是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与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基本涵盖了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首先,实现政府管理职能与企业行为分开。政府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应该承担起裁判员的角色,为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根本的特征是盈利,以利生利,政府职权的过度渗透,不仅无法保证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公正性,而且无法确保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的合理性。其次,实现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职责分开。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委托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使用的合理、有效与安全。同时,防止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经营控制以及干预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再次,政府行政职能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分开。医疗、卫生、教育等事业领域和民生工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运行逻辑,政府职能部门并不擅长,为防止外行领导内行,政府必须对职权加以切割,建立有限政府,但同时监管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性。最后,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开。政府放松对社会组织的控制,给予发展空间与自主管理权,根据地方社会的差异而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四分开”作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它能否有效实现取决于众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但至为关键的仍然是能否真正实现党政分开。只有理顺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划清二者之间的职权边界,政府的职能转变才不至于被掣肘。因此,党政分开作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仍然是我国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四分开”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让“人民满意”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也是政府回归其原本角色的标志
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将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是大家所关注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人民满意”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行政体制改革方向的两个标准,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同时也是政府回归其原本角色的标志。从“人民满意”来说,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体现出政府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但“满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这表明党与政府必须与时俱进,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为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断改革中国特色政府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满足人民的主观需求;从社会公正的标准来看,政府体制改革是要防止社会贫富分化悬殊,防止社会大众的集体沉默或反抗,从而减低社会治理成本。尽管如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社会公正”简单理解为,使社会底层的最弱势群体都能获得其主观满意的最大好处,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多元社会里,中央政府应给予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自由自主活动的创新空间,以满足差异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人民满意”与“社会公正”两个标准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四分开”是要求重新摆正人民、社会、政党、政府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没有清醒定位好“何为人民”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将导致“四分开”无法落实,从而偏离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人民”回归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人民”是由诸多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差异性个体聚结起来的,“人民”已经从政治领域下沉到社会领域,更多体现在世俗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物质利益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人民”在十八大报告中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词。不仅如此,“人民满意”已经明确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这五大日常生活领域来体现。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郭台辉 王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