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青山公园“变脸”了。宪法碑、普法教育电子屏和宣传栏、正义亭、法治书画展厅、传统文化长廊、盛世和谐石刻、“二十四孝”墙、宪法地图……走进青山公园,除了湖光山色,这些也是一道风景。
“变脸”后的青山公园,还有一个名字叫宪法主题公园,是自治区首家宪法主题公园。宪法主题公园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内容涉及法治理念、法治格言、宪法演变历史及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在12月2日的采访中,大武口区群众对宪法主题公园一片赞誉。每天清晨,都有几位老人在宪法主题公园里写“地书”,他们书写的内容多与法治有关。“我们是按照这上面写的,一来可以练字,二来还可以学法。”指着公园小路两旁随处可见、标有法治格言、警句和漫画的石头、木牌,写“地书”的张应胜老人说。正在锻炼身体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宪法主题公园建成后,我们经常到这休闲娱乐,随处可见的法治名言警句时刻提醒着我们,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带着小孙子逛公园的老大爷说:“带孩子来这,不仅可以玩,还可以顺便给他普普法,讲点基本的法律知识,看到法治格言我就念给他听,相信日子久了孩子就记住了。”
宪法主题公园,只是宁夏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1年,我区启动了“法治文化建设年”活动,掀起了六五普法工作的新高潮。在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下,宁夏各地各部门纷纷响应、积极行动,从城市到乡村,从集市到社区,从市县(区)、机关、单位、学校,到工矿、街道、社会组织、宗教场所,唱响了一台台“法治文化建设年”的精彩大戏。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区法治文化建设做了哪些工作?这台戏唱得怎么样呢?
法治文化载体推陈出新
虽然现在已是寒冬,可吴忠市马家湖中学的校园里却并不空荡,文化类、法治类、国防类、革命类的宣传展板摆满了整个校园。而在该校教学楼还有“文章”,占地240平方米的法制教育史馆布置得文化味颇浓。
走进法制教育史馆,迎面的墙上张贴着由几种不同书体写成的“法”字,非常醒目。右边是法律体系的树形示意图,左边是“教育把人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法治将人规范为(博客,微博)社会文明之才”的标语。史馆展出内容有4大块,分别是“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法律文化与价值”“法制教育与实践”“走向光明”。其中的重点部分是第三块,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具有东方特色的司法制度。法制教育史馆采用了文字、图片、实物史料、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参观者深入浅出地介绍法制进程与法治理念。据带记者参观的老师介绍,史馆在开学期间随时开放供教师学生浏览,“对他们知识面的增加、法律知识的普及等都很有益处”。
吴忠市有个法制教育史馆,内容丰富多彩;而盐池县的法治文化一条街,则别有一番景象。
盐池县盐林路被装扮一新,在10公里长的街道上,140个贴有法治文化标语和广告的灯箱颇为醒目,就连路旁的公交汽车站广告灯箱,也被换上了法治文化宣传画跳跃的红绿相间的底色,抓人眼球。
变化的不止一条街。由自然风景石、深浮雕、线雕组成的,内容涉及古代著名法典、历代法家人物和传说的36米长的法治文化墙,以及展示经典断案故事的46米长的全汉白玉法治文化长廊,让新建的法治文化广场成为盐池县城的新景。
这两处景观是盐池县“法治文化建设年”的重要工程,它们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愿景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构建法治盐池。
不同的地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法治文化建设年”的含义。而这源于自治区司法厅提出的打造法治文化基地的理念。
据了解,去年,自治区司法厅提出结合地方特色与不同类型,将“法治文化建设年”要重点培育的基地、团体、“法律六进”示范点、法治文艺节目整体打包。去年以来,自治区司法厅投入160万元,打造了吴忠市法制教育史馆、贺兰县法治文化广场、惠农区法治文化展示中心、青铜峡市乡村法治文艺宣传队、盐池县法治文化一条街、西吉县花儿唱法治、彭阳县青少年法治文化基地、中宁县农民法治文化大院等8个自治区级法治文化基地。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市、县(区)分别打造了本级具有法治文化元素的"法律六进"示范点,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各种类型法治文化基地。”自治区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法治文化品牌注重特色
“这样的演出我看过好多次了。”但即便是这样,13岁的张丽仍然很兴奋:“他们唱得好、跳得也好,我特别喜欢看。”正在看六五普法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的张丽,是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新水桥村的村民。
在农贸市场里铺块红地毯,两台音箱,一块背景布,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农民文化艺术团演出的舞台很简单,但节目不简单。以一首欢快的歌舞《祝福祖国》开场,随后演员王伟献上自己改编的《我买了买了》,获得不少掌声;接着,全体演员出场,坐唱《人民调解促和谐》,将调解现场用弹唱的方式展现出来,通俗易懂的台词和熟悉亲切的旋律,吸引了在场农民的眼球;团长王青海一曲悠扬的板胡演奏《眉户曲牌》,展示了宁夏的江南秀美和塞北豪情……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是农贸市场里的掌声似乎仍在回荡。
今年以来,我区各地各部门按照“法治文化建设年”活动的统一部署,积极扶持群众性的法治文艺团体,认真编排法治文艺节目。通过自治区和各市、县的认真筛选、培育,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农民法治艺术团、西夏区朝阳法治艺术团、石嘴山市法治宣传艺术团、惠农区老年艺术团、青铜峡市文工团、西吉县文工团、海原县文工团等一批重点文艺团体,已经成为我区开展法治文艺创作演出的中坚力量。
用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关注宁夏法治进程,以人文关怀的精神繁荣法治文化,法治文艺演出的作用不容小觑,自治区级法治文化基地更是发挥着法治文化主力军的作用。
近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青铜峡市文工团为六五普法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就要开始第一次彩排了。尽管只是彩排,但演员们还是穿好演出服,经过简单的化扮,节目在音乐快板《依法治市谱新篇》中拉开了帷幕。
据青铜峡市文工团书记苏建荣介绍,为了给观众呈现一台精彩的法治文艺演出,所有节目都经过不断地审查和修改完善。文工团里有负责编排节目的创作班底,他们根据司法宣传的主题,将平日里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做到贴近生活、寓教于乐。
不仅青铜峡市这样做,中宁县及西吉县也是这样做的。据了解,去年以来,自治区重点打造了青铜峡市乡村法治文艺宣传队、中宁县农村法治文化大院和西吉县花儿唱法治3个自治区级法治文化基地,从基地“出生”的作品全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节目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题材到内容,多样多彩、信息丰富,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法治文艺演出1000多场次。
法治文化活动已成常态
偌大的校园里,交通安全标语随处可见;宣传橱窗里张贴着图文并茂的各类安全教育图片画报,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小案例。银川市西夏区第九小学几位同学围在前面,认真地看完后又小声讨论起来。
“不能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要从身边的细节入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西夏区九小副书记扈晓斐认为。
为此,该校开展了“法律知识一周一题一问一答送法上门”活动,每周一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在学校专设的黑板上列出,由班主任或班长将本周的一题抄回去在本班公布,要求同学们和家长一起学习答题,第二个星期将答案交给班主任装订成册,上交学校大队部。学期末对各班级装订成册的“一周一题一问一答”集中评选,把各班好的做法和建议推荐给全校师生,评选出做得好的班级给予表彰。利用家长会将“一周一题一问一答”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检查法律知识进家庭的落实情况。
该校还举办法治知识讲座,坚持每月上一次法治课,每学期办一次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法律知识竞赛,学校图书室由专人负责定期向学生开放,并组织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都只是西夏区九小的做法。去年以来,我区各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完善法治学习园地,成立法治绘画、书法、讲座、剪纸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演讲、绘画、书法、摄影、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繁荣了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的法治文化。
“我区"法治文化建设年"活动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每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汇报晚会"。”在介绍我区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时,有人这样自豪地说。据了解,为进一步调动全区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我区将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期间,举办一场全区“法治文化建设年”成果汇报晚会,展示一年来法治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全区各地各部门充分展示法治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搭建平台。
培育一批法治文艺团体、创作一批法治文艺节目、建立一批法治文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法治文化元素的“法律六进”示范点、开展一系列法治文化展示活动、组织一场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汇报晚会,这些是“法治文化建设年”的具体内容。事实证明,一年多来我区司法行政系统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工程,拓展阵地、丰富作品、优化载体、创新形式,打造具有浓郁宁夏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将“法治文化建设”这一命题做精做细,获得了群众的赞誉,赢得了高分。有理由相信,随着法治文化理念的深入,宁夏将会绽放出更浓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也将在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征途上走得更深更稳! (杨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