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预防青少年犯罪

拯救那些扭曲的青春

2013-01-04 15:43:5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法制报 

    “90后”青少年犯罪率近几年呈持续上扬的态势。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其中“90后”未成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70%以上。“90后”犯罪的数据和走势刺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近日,省豫中监狱通过问卷调查及召开“90后”罪犯座谈会等形式,分析“90后”犯罪心理。专家认为,对于“90后”犯罪现象,不能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因为成人社会生了病。

    “罪犯,多么刺人的字眼,它像一个黑色的十字架,无形地挤压着我残喘的心肺;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世界,它似无边无际的苍穹,我只能望而却步,无法占有它一寸光阴。我痛苦,痛苦自己失去的自由;我懊悔,懊悔自己不该为贪图享乐而不择手段,铸成千古恨。入狱后,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凭窗苦苦思索,回想自己的罪恶经历,寻找苦涩的答案……”

    这不是屏幕上的道白,也不是艺术家在娓娓道来,而是一个20岁出头的服刑人员在现身说法时如诉如泣的忏悔。

    今年19岁的张肖(化名)被捕前是一名中学生,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张肖和他的同伙疯狂作案12起。“我们第一次抢劫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那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乘坐了一辆出租车。车行至偏僻处,我们让司机停车。”张肖说,他的同伙拿出一张50元的假币递给司机。司机一看是假钱,就拒收。“我的同伙恼羞成怒,从腰间拔出刀子,对准司机的脖子说:‘就是假的又怎么样?假的不要,什么也别想要,把你的钱给我掏出来。’我们几个人也掏出刀子指着司机,让他把钱全部掏出来。”张肖说,司机吓得直打哆嗦,只好把身上的钱和车上的现金全部拿了出来……

    “‘90后’的我本应该在校园里读书,为什么会这样做?”张肖说,从小,父亲忙着做生意,从来不知道关心、教育他,“父亲常因生意不顺而酒后闹事,在家打人砸东西。这一切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母亲对我百依百顺、宠爱娇惯,但因没有文化,又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养成了我任性、蛮横,为所欲为的性格。”张肖上课捣乱,学业不佳。“久而久之,我开始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渐渐变成了一个坏学生,不但自己不学习,还经常扰乱学校纪律,欺负弱小同学。打架、旷课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夜不归宿……老师说我是害群之马,我成了老师心中无药可救的差生。由于家里给的零花钱根本无法满足我的消费需求,我只有自己‘动手’,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据了解,“90后”青少年犯罪率近几年呈持续上扬的态势,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90后”未成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90后”犯罪的数据和走势刺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90后”的犯罪既有与以往的青少年犯罪一脉相承的特点,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形态,比如,和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手段更加暴力,具有较明显的随意性……

    “90后”罪犯目前年龄大多在19岁至22岁之间,这部分罪犯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大幅度提高阶段。各种新旧体制、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各种先进思潮传播速度极快,这些因素都对“90后”公民的思想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省豫中监狱通过问卷调查及召开“90后”罪犯座谈会了解到:“90后”罪犯思想前卫、敢想敢做,接受新事物、新思潮速度比较快,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异,家庭关系冷漠的“90后”罪犯,更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乏,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管束不当或不到位。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及思想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得来的感悟与体会,不能很好地形成良好的心理模式与行为习惯,在发生问题时缺少客观全面分析、冷静处理的能力,易产生冲动行为,加之一些“90后”人员受哥们义气的影响,极易参加到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去。

    心理早熟,性格冲动,沾染多项不良习惯。由于“90后”罪犯大多过早辍学,步入社会后难免碰壁,总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仅仅看到踏入社会后处世艰辛的一面,体会到的是人情淡薄,不健康心理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自认为心理成熟,加上他们年轻人所固有的特性,在待人接物中脾气暴躁,性格冲动,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标准来区分是非善恶,而不考虑社会规范和他人利益。“90后”罪犯由于过早沾染诸如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往往又会导致一些激情犯罪。23岁的服刑人员刘某是独生子女,自小任性,在家中说一不二,自小不喜欢劳动,怕吃苦,是家中的小皇帝。刘某下学后找工作时因其没有什么文凭和技能多次碰壁,心灰意冷,染上了吸烟、喝酒的坏习惯,平时对人态度冷漠。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份在酒吧当保安的工作,因为与客人发生口角,他认为客人对其看场子很不给面子,对客人大打出手,将人致伤,获刑4年。

    “90后”犯罪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突出特征: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或其本身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与网络有关的团伙犯罪较多,三是侵财类案件居首。相对应的,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网络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物欲化。

    可以说,心理失衡是“90后”犯罪的主要原因。面对人和事,他们容易产生嫉妒、不公、愤怒、不甘等心理,再加上团伙的力量,就会铤而走险,用暴力等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心理失衡的背后是教育与爱的缺位:这些孩子普遍就读于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或者干脆已经退学、辍学;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整日为衣食住行而奔波,无暇与他们沟通、交流,既没时间也没能力去教育他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良师益友,大多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文广表示,他在心理咨询中发现,“90后”罪犯表面看起来懂得很多,知道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但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非对错等规则意识方面严重匮乏,他们的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教育,也不去关心他们想什么、做什么;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唯一的交流对象就是那些“狐朋狗友”。

    攀比、好奇心、受他人唆使、哥们义气等原因也是“90后”罪犯犯罪原因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他们年轻,精力、体力充沛,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不易满足,加之一些罪犯爱慕虚荣、不顾家庭条件盲目攀比,与他人共处时开销大,喜欢做新奇、古怪、出风头的事情,常常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受“好哥们”、“好朋友”的唆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认为:“对于‘90后’犯罪现象,不能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因为成人社会生了病。”

    与过去的青少年犯罪相比,“90后”有着更为明确的牟利需求和急迫的消费欲望,有着对金钱的强烈渴求。“90后”有其全新的价值体系,比如对金钱、人生、家庭、教育、朋友、两性交往等都有了全新的定位。他们在价值观上的混沌状态,使他们对于走向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同时对于满足需求的手段又缺乏明确的分辨能力。这就必然形成在行为目标与手段运用上的尖锐矛盾。缺乏明确价值观的指引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成人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紊乱,于是,孩子也自然就跟着乱了。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些人因为心理问题犯罪,有的人因为犯了罪以后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再发展就是心理疾病。”河南省妇联12338心理志愿服务团团长刘金洋表示,人的犯罪心理并非与生俱来的,一些“90后”罪犯的犯罪心理要素和行为恶习较深,主要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模仿而来的。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的管理、矫正,一定能够把他们塑造成为尊重法律、遵守规范的守法公民。

    此外,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认为,“90后”犯罪率上扬,与法律预防功能缺位有关。我国刑法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不适用的,对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等其长到了一定年龄,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刑法才予以干预,显然此时已为时晚矣。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法律以及心理的早期介入和有效干预功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演变成犯罪,已是当务之急。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应早期介入。“我国应该制定一部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矫治法或是未成年人行为规范法,以减少乃至杜绝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因无法律约束而发展恶化,最终滑入犯罪的深渊。”律师徐苏表示。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全椒:青少年犯罪观摩庭“开”进校园
·完善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
·青少年犯罪统计分析及预防对策
·四川法院高校合作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
·湖南隆回:感恩教育筑预防青少年犯罪防线
·穗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 学生帮"堂主"涉斗殴获缓刑

·穗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 学生帮"堂主"涉斗殴获缓刑
·江苏江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纪实
·江苏淮安重点乡镇预防青少年犯罪成效显著
·上海: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
·温卡华:把握青少年犯罪特点 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