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吉林北大壶:"拆"除旧生活 "迁"向新幸福

2012-12-29 17:38: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吉林北大壶开发区 “拆”除旧生活 “迁”向新幸福

  离了土地怎么活?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精神成长如何跟上物质富裕的脚步?吉林北大壶开发区的一次和谐拆迁实践给了一些富有启示的回答。

  专业评估补偿 凡事集体商量

  ■“为农民想周全了,自然事事顺畅”

  2010年,吉林市北大壶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因建设用地征迁了樊小子从小生活的永吉县南沟村的4个社,他和村民们一起搬到了距滑雪场不到3公里的北大湖家园(以下简称“家园”)。

  多年来,樊小子守着几亩薄田和67岁的老爹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凄惶。现在,四处漏风的泥草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温暖大瓦房,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平日到开发区工地上打打工,一家四口过得有滋有味。

  村支书张增发介绍,家园共有72到120平方米5个户型任挑,还有装修补助。不想要房的,可拿货币补偿。土地补偿款由专业机构评估后,开发区按政策支付。最后,村民们都是揣着几十万到一二百万不等的补偿款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房子。整个拆迁过程没一个上访告状的。

  新房怎么建?住平房,楼房?取暖用电、暖气,还是地热?还住炕不?都要开村民会议,群众自己说了算。“征地拆迁首先要想到农民利益,尊重老百姓多年生活习惯。最根本的,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成宝英说。

  政府引领规划 安居更要乐业

  ■“村里养翻斗、钩机的有20多家,都在开发区干活。打零工的就更多了”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惯性,农民在快速转移到新产业中的初期需要政府帮助规划和引领。”成宝英说,要帮“标”,更要扶“本”。

  拆迁之初,家园就作为滑雪旅游配套项目,在开发区整体规划之中被定位为民俗旅游风情小镇了——集餐饮、住宿、观光和购物等为一体的产业新村。

  开发区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小作坊一条街,免费提供给能工巧匠使用。小酒坊、小油坊、根雕工艺坊等应运而生;还支持村民办起了餐饮一条街和家庭小旅馆,并请来五星级饭店大厨师、管理人员等,为“小老板”们培训。现在,村民自己还成立了餐饮协会。

  失地农民不是包袱,而是产业增长的支撑力量。52岁的吴金昌在开发区承包了个小工程,收入是从前的几十倍:“现在,我们村里养翻斗、钩机的有20多家,都在开发区干活。打零工的就更多了。”

  在开发区的帮助和引领下,两年来,村民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有了规划自己未来的能力。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现在光小汽车就有50多台,心思活络起来后眼中到处都是来钱道:把小汽车利用起来,组织婚礼车队,生意很不错……

  创办道德讲堂 树立村民公约

  ■“只要一下大雪,干部在扫雪,老百姓自发地扛着锹也就来了”

  揣着从未见过的大笔补偿款,吃、住、行全面提升,农民们的生活环境变了,眼界开了。

  2010年10月份,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家园管理委员会,应村民要求,一把手由开发区派。

  在管委会倡导下,村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趣味运动会,扭大秧歌,评比好公婆、好儿媳……村民公约也立起来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说得明明白白。

  现在,家园有党员45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民贾长春是80后,现在是预备党员了,一心盼望着早日转正。

  家园还开设了道德大讲堂,弘扬传统精华,倡导时尚新风。张增发说,有一次他讲古人宽宏大量的故事,课前还看到几个村民不知为什么赌气,课一讲完,那几个人和好如初了。

  现在,家园男女老少几乎没有打麻将的,大家心气很足,一心奔着勤劳致富。大家都说,环境变了,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2010年7月28日,洪水来袭,开发区第一时间疏散百姓,党员事事抢在前面,百姓无一伤亡。洪水过后,群众背着米和菜送到开发区。雪道主干道、专业道被冲毁了,农民们自发地拿着锹参与修复重建。“我们都掉泪了。”成宝英说,“现在,只要一下大雪,干部在扫雪,老百姓自发地扛着锹也就来了”。(记者 孟海鹰)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吉林敦化构建三级监管网络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吉林靖宇行政审判引导依法行政
·吉林:“慈善救助情暖万家”活动启动
·吉林检察“四个转变”贯彻修改后民事诉讼法
·吉林松江河:警力不足靠创新从严治警靠制度
·吉林司法行政“三服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吉林司法行政“三服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吉林司法行政“三服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吉林:锻造“核心引擎”拉动工作升级
·吉林:锻造“核心引擎”拉动工作升级
·吉林龙井交警采取四个“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