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广东惠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

2012-12-28 14:42:0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方日报 

    仅凭一台血压计、一部手机,再加一个摄像头,家住惠城区桥东街道菜园墩80号的65岁老人曾长英,足不出户便将自己实时的血压值和身体状况“告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在仲恺高新区工作的儿子。

    一旦情况出现异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信息平台还会自动调出她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发出警报。“接警”后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会在最短时间内上门为她诊疗。

    这种集远程探视、监测、移动巡诊为一体的“智慧医疗”应用,配合全科医生上门诊疗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正悄然走进惠州民众的生活,并成为该市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的一大亮点。

    昨日,惠州市召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试点7个月后,惠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度民生答卷。

    全省首发“电子教育券”

    曾长英老人说,自从家中有了那套设备后,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体,看病不再麻烦,儿女在外上班也放心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在惠州的本地人、外地人。

    在仲恺高新区,湖南益阳籍的邓女士惊喜地发现,在英华学校读五年级的女儿,从今年起,每学年可以收到300元的学费补贴;该区今年9月在全省首发“电子公共教育券”,目前已惠及1.5万名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在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22岁青年徐文贤经过技术学校三年免费学习后,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县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有望获得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在博罗县罗阳镇,在家做了7年全职妈妈的侯立球,在村劳动服务站的帮助下,再次走进了工厂。她说,感觉自己又“重新走进了社会”。

    在惠城区,依靠政府的住房租金补贴,低保老人丘阿婆终于告别住了35年漏风滴雨的瓦房。在每月每平方米只需自付1元钱的金石花园保障房小区的新家中,她兴奋地不停自言自语:“幸福,这就是幸福。”

    不拼财力,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种种变化,均源于一场被惠州市列为“一号民生工程”的改革。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选中惠州市作为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首个试点市,并寄语其“抓出样子、走出路子,为全省面上推广打好基础”。

    5月,惠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的一次市委全会上,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提出,要在保障“底线民生”、搞好“基本民生”、解决“热点民生”的基础上,让更多的群众感觉到“幸福来敲门”。

    然而,综合财力并不是很强的惠州,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尽管在“民生财政”的理念下,惠州坚持每年市级新增财力70%、县级新增财力50%用于民生,但决策者们更明白,改革的着力点绝不是拼财力,而应该放在机制体制创新上。

    为保证公平度,在全省率先确定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等30个“底线均等”保障项目;

    为提升均衡性,首创“基本公共服务专项统筹资金”,建立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同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率先实施巡教、巡医制度,实现了教育、卫生资源在城乡、县区之间充分流动,有效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

    为强化可持续性,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模式改革,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同时,运用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供给机制。

    机制理顺了,各种资源和要素也随之盘活。统计显示,截至上月底,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惠州市全口径投入已达104.18亿元。其中,全市公共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73.7亿元,同比增长52.8%。

    “四梁八柱”建好后,现在要装修

    与之相应的,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12个专题208项目标任务、七个县区1189项目标任务,总完成率达100%。城乡、县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开始缩小。

    然而,改革的序幕才刚刚开启。

    “从目前来说,惠州基本公共服务这栋房子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了起来,接下来则需要装修。”惠州市常务副市长张瑛形象地比喻。

    事实上,惠州正在有计划地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从单一的项目建设逐步转向一种有机的服务体系构建。

    在昨天的会议上,惠州市市长陈奕威就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惠州而言,今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重点,就是深化社会管理体系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然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同于政府大包大揽。对此,惠州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进行了设计。

    惠州提出,要合理区分“基本”和“非基本”的公共服务,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承担主体责任,而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则充分地放权于社会。同时,在服务项目选择上,增加民众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突出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显然,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上,惠州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即通过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倒逼户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这种改革的“蝴蝶效应”,又将赋予“惠民之州”更丰富的内涵。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罗锐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村民小组有了“监督员”
·公检法司共建平安惠州
·广东惠州边检:十八大代表讲课鼓舞退伍兵
·广东惠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探索
·惠州:机关“瘦身”基层“壮体”
·广东省惠州实行消防“网格化”管理

·广东省惠州实行消防“网格化”管理
·广东惠州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齐头并进
·惠州:善改革者创新体制机制探路普惠民生
·惠州大亚湾开发区拟建应急救援基地
·广东惠州:以百姓幸福感为纲创新社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