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吉林

吉林松江河:警力不足靠创新从严治警靠制度

2012-12-27 09:17: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警力不足靠创新从严治警靠制度

    连续15年无违纪案件松江河森林公安队伍过硬

    前不久,《法制日报》记者在长白山一带采访时,所到森林公安局,听到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警力不足”。

    面对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吉林省松江河森林公安分局的应对之策,用分局局长于德水的话说就是“警力不足靠创新”。

    如何保证这些“创新”之举“落地”并获得预期效果?一个保障性的前提是“从严治警”,而从严治警靠的是从细微处、从制度入手。

    面对现实选择创新

    如今你到松江河,当地人会热情地带你到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参观。这一吉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万达等6家国内较大企业集团投资200多亿元建设,成为长白山西坡旅游开发升温例证。

    在松江河辖区成为一片不折不扣的投资“热土”之时,坐落在长白山西坡16万公顷绿色土地上的我国大型森工企业——松江河林业局,各项建设迅猛发展,近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135个国有重点林区林业局之首。

    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松江河最直观的变化是人、车数量猛增。但对于松江河森林公安民警来说,更多看到的是林业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林区大面积开发建设给社会治安形势带来的深刻变化。因林业改革出现的利益分配、开发建设征地拆迁矛盾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一些偶发性事件都在增多。

    一方面传统的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的各项任务没有减少,另一方面林区经济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又使工作量大增。有限的森林公安警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于德水告诉记者,当前实有在岗警力只有121人。这一现状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善,要想更好地适应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惟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松江河森林公安分局从创新警务理念、创新警务机制、创新警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

    一是针对林场整体搬迁及新林区建设,积极推进林场警务室建设,科学划分管段,在林业新村等重点部位设立派出所或警务室。同时有效整合林场警力,做强做大林场中心派出所;

    二是改革基层所队勤务制度,建立以派出所为核心的多警联勤机制,积极推行驻场制、包片制等新型警务制度,全面推行弹性工作制和错时工作制,提高警力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起新的林区警务机制;

    三是以建立和维护好林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为目标,在治安、交通、消防等公安管理上推出新的服务举措,开展“服务式管理”,让企业“宽松式”经营。

    走创新之路,这一无奈现实下的积极选择,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仅以派出所弹性工作制为例,该制度实施后,整体动态防控打击能力大大增强,派出所昼夜保持警力,民警每周下管区的时间都在35小时以上。民警下管区时间、派出所各项任务完成均得到保证。

    队伍建设制度作保

    东北林区每年9月下旬就进入“秋防”时期,接着就是“春防”。其间,在高得令人目眩的防火瞭望塔上,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火点,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稍有疏忽,漏了火点怎么办?”

    “当然要追责!”

    记者随口就森林防火工作的一个提问,引出了从严治警的话题。

    在该局班子成员看来,要想保证队伍不出、少出问题,必须从小事抓起,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创新理念和举措,还必须有制度作保障,严格落实和考核。

    随着新的《警戒制度》、《值班备勤制度》、《工资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和实施,很快收到了效果。比如,第三派出所一位民警因值班时脱岗,所长、指导员连带受罚不说,这个派出所连续多年保持的先进荣誉,也被“一票否决”。很快,一些有脱岗、迟到早退、警容不整等“小毛病”的民警相继受到严肃处理。制度的威力逐步显现,民警们也从这些“小毛病”中认识到“大问题”,对制度由以前的被动受约束,逐步转为主动遵守。

    2007年该局新班子组建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2008年起,新的《执法办案质量考评规范》在全局实施。分局每月都要组成执法考核小组对各单位执法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排名,通报全局。年末再统一组织全局性执法综合检查,对各单位全年执法工作进行综合评比,并奖优罚劣。对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差执法单位以及在执法中出现错案、行政败诉出现赔偿的所队领导要予以免职;对成效突出的执法先进典型在晋职、晋级时给予倾斜。

    规范实施4年来,有两名所队领导因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差执法单位而被免职,有5名民警因执法工作突出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多年来全局未发生一起冤假错案、行政赔偿案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执法质量考评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该局队伍不仅连续15年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案件,违纪苗头也逐年减少。2007年至今,先后有40多人次立功受奖、获得荣誉称号,有10余个集体受到表彰。

    温厚局长“不开面”

    有意思的是,外表宽厚温和的于德水别无选择地成为从严治警的主角和施政者。

    治警先正班子。于德水坚信,没有一个好班子,就不会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他在全局干警大会上立下誓言:“民警看班子,班子成员看班长,全局民警向我看。”

    民警们对2011年初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时于德水的态度还记忆犹新:于局带队,没几天就有十多项涉及全局多方面的敏感问题被调查上来,并由他在全局调动会上逐项通报,“不护短、不遮丑,我们都被‘震’了!”

    “大走访”活动中,该局共走访企事业单位216家(次),走访林区群众4650人,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监督员52人。涉及全局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的50条意见和建议很快被调查走访上来,并逐条研究整改。

    除了制度律警,于德水倡导诚信待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优待警。比如,他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连续5年为全局民警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为全体民警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生活困难的民警的子女找工作;为残疾人的孩子补办户口而奔波协调。

    在长白山脚下,随处可见人参种植园。跟随于德水巡访辖区内一处人参园时,“看参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生计离不开一个好的治安环境,这家人参园离公路较近,安全性相对较差。民警们对此心中有数,巡查时也会多留心。

    在“大走访”活动中,于德水得知,棚户区改造工程一处建筑工地上的30多名民工,因工头携款潜逃,连返乡的路费都没有。他亲自部署,仅用一个月就把携款潜逃者抓获,使案件很快得到查处,农民工权益得到保护。(记者韩乐悟)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