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市民参与
遂宁城区有一道景致很特别:一个个造型精巧、按照统一风格和尺寸制作的白色小亭子,有序地分布在大街小巷,“爱心亭”的字样和图标在冬日下闪着光亮。
在遂州中路,记者见到一个爱心亭,负责经营的主人叫张鸿,一对得了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夫妇。“能就业了,能自食其力了!” 张鸿满脸绽笑。
据他介绍,爱心亭由遂宁市民政局统一制作,成本费4万元,他们每年只需支付少量的租金,每月有不低于3000元的营业收入。像这样的爱心亭,目前在遂宁城已有130多个。
“我们都喜欢来照顾爱心亭的生意,反正需要买,不如到爱心亭。”一个正在购买香烟的男子说。
另一个购买者接过话茬:“政府提倡献爱心,我们做起来很容易,比如,到爱心亭花一块钱买瓶矿泉水,这里面就含着对残疾人的关心。”
遂宁市民政局局长施瑞旭说,我们就是这样千方百计把老百姓觉得远的事情展现在面前,让大家感觉到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慈善就在家门口,伸手可做。
而遍布遂宁大小社区的“道德银行”,深受社区群众的喜爱。一个厚厚的登记簿,记满了社区居民的道德储蓄:市农业局退休干部郭锦贵暑假期间给留守儿童讲故事、买学习用具;企业退休职工李霞先清理墙壁“牛皮癣”、管理社区卫生……
不知不觉献爱心,轻轻松松做善事,遂宁人为此平添几分自豪感。
引导企业投入
慈善,不仅仅要普通民众的参与,企业作为慈善的主力,亦有所作为。
“爱心1+1”,是四川回春药业率先的创意和探索。即:每销售一盒药品,生产厂家出一分钱,销售商出一分钱,作为善款捐出。记者翻阅该企业的前台账:今年上半年,该企业每月平均销售药品5万盒,每月积累慈善资金达1000元。
公司老总对记者说:“我们都觉得意外,过去嘴上说慈善容易,做起来难,现在轻松愉快就把慈善的事情做了。”近年来,“爱心1+1”方式在遂宁的餐饮、商店等服务业广为流传,深受欢迎。
为了保证慈善资金的有效利用,遂宁市在推动爱心企业捐赠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方面,亦有新招。
通过建立企业“冠名基金”,逐步改变企业零散型、随意性捐助,实现由慈善专业人才帮助管理、运营慈善资金和项目。积极探索慈善事业产业化,将慈善事业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创新公益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将目前国家政策没有覆盖到、国家专项资金没有保障到的领域作为慈善关注的重点,遂宁把慈善资源逐渐引导到就业创业、助农增收、环境保护等领域,努力推动领域覆盖全域化。
2011年,四川省恒信置业有限公司总裁杨诚成认捐1000万元,与遂宁市慈善总会合作,成立四川省首个农民工创业慈善基金——杨诚成80后农民工创业慈善基金,帮助和扶持年满18周岁的遂宁80后农民工创业、就业。
2012年,80后农民工培训班、创业面对面沙龙、创业孵化园、贷款贴息等内容使该项目更加丰富,帮助了大量青年农民投身创业热潮。
整合提升机制
截至目前,遂宁全市已成立和备案各类慈善组织上千个,注册志愿者7万余名,“慈善超市、社区居民互助促进会、社区义工协会”三位一体,市、县、街、社区四级联动的全市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初步建立。遂宁市以此为依托,力推慈善事业的转变。
推动社会组织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位于遂宁城北的四川第一家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是对这个做法的最好诠释。记者在这里看到,集中托养的方式分为日间照料型和寄宿托养,充分满足了轻度和重度残疾人的需求。
“我们的快乐不止是住得舒适,还能不出院门就挣钱。”一个下肢残疾的姑娘说。遂宁市有灵泉和广德两座寺庙,民俗活动经常,香蜡纸钱需要量大,政府把这活特意安排给这里的残疾人做,使他们每年能获得50万元的收入。
遂宁市委书记杨洪波认为,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社会组织是主体,企业是主角,市民是主力,而政府主要应在整合三方资源,建立三方联合驱动工作机制上给力,从而实现慈善事业的全域化、常态化。
近年来,遂宁对原有的一些传统慈善项目整合归并提升,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在社区创建起350多个“道德银行”、137家“慈善爱心超市”和130个“爱心亭”,每年为1万多困难群众提供300多万元的物资帮助,为30万余名城乡居民提供就业、义工服务,为残疾人年增加收入600余万元。(记者 刘裕国)
·民政部:“网络慈善”成普通民众参与公益慈善的首选平台
·民政部:将推进慈善法等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用阳光慈善驱散公众疑云
·宁夏财政强力助推慈善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全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六项指标北京五个第一
·“状元亭”:民间慈善模式新探索
·“状元亭”:民间慈善模式新探索
·制定慈善事业法 法制办正在审核草案送审稿
·中国首份儿童慈善需求报告发布
·南通市区低保户享有慈善爱心卡
·“爱心储蓄银行”:合肥锦绣社区里的草根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