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爱国要理性(浅谈钓鱼岛事件)

2012-12-25 19:37:4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光明社区 

  9月11日,日本政府正式单方面将本属于我国领土的钓鱼岛国有化,当然,这必然是非法的、无效的,但是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越演越烈,我国国内民众的民族仇恨被激发,抗日热情急剧高涨,很多城市甚至出现了砸日本车、打日本人、烧日本旗、抢日本店的局面,这些行为在笔者看来都是过激的、不理智的爱国行为,甚至有趁火打劫之嫌,下面笔者就如何理性爱国浅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最近,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而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很强硬的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击等手段予以还击,导致很多民众抱怨中国政府太软弱,怕日本,怕美国。其实不然,想想当年,抗美援朝、抗日战争,我们小米加步枪都赶走了侵略者,现在何怕之有呢?其实中国政府也不是不强硬,听听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这句话意味着什么;看看四大军区的实弹军演,又是在向世界,尤其是向日本展示什么。中国政府只是热爱和平,目光长远,不想中国人民陷入战争,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尤其是在这个中国崛起的关键节点,西方国家正在着手围堵逐渐成为超级大国的中国,利用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野心来骚扰中国,利用隔山打牛的招式给中国政府出难题,设若中国不作为,则被举世及中国民众视为丧权辱国的行径;如果轻易诉诸武力,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不测,西方国家则坐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不能让西方国家的阴谋得逞。

  二、抗日情绪要合理释放

  “十八大”即将召开,国内安定团结乃头等大事,日本政府也是认定中国政府怕内乱,凡事以维持稳定为要旨,因而在对外作出反应时,必定存在不小的顾忌,所以赶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完成钓鱼岛“国有化”。全国人民在这个关键时期更应该团结一心、一致对外,而不是做出一些盲目的、不理智的、过激的爱国行为。近段时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抗日活动,游行、爱国演讲、为民间保钓捐款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通过此类活动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少数极端爱国主义者的一些过激爱国行为在笔者看来就有待考量了,就比如很多地方出现了日本车被砸或莫名其妙被不同程度损坏的现象,你到底是在爱国呢?还是在发泄“愤青”情绪呢?在砸车之前,你有没有想过,车里面坐的是我们的同胞,他们也是中国人,砸了日本人的车,伤的却是中国人的心啊,被砸车主去修车,有些零件还需要从日本进口,花的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钱啊,这样的结果只是中国人在哭、日本人在笑!要说抵制日货,笔者第一个举双手赞成,虽然我承认日本很多产品确实比国产的要好,但是我在买车之前也把日系车列入了首先淘汰的对象,这样抵制日货才是理性的,你可以不买日本产品,但请不要强加于人,这类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三、国有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品质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买日货?不是他们不爱国,也不是他们忘记了国耻,而是因为他们希望买到的产品科技含量高点、质量好点,提高自身生活品质无可厚非。试问国产的东西有几个是打入国际市场的高端品牌?有几个的科技含量能比别人的高?又有几个的质量能比别人的好?且不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品,就拿日货来说,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日货,索尼、松下、东芝、夏普、卡西欧、尼康、雷克萨斯、本田、日产、丰田、雅马哈、美金龙等等,可怕啊,一个小小的岛国尽有这么多名牌,而且都是国际品牌,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科技和质量,记得有个日本人说过“无论我们再怎么不去参拜靖国神社,韩国人都不会买我们的车;无论我们再怎么参拜靖国,中国人还是会买我们的车”,何其可悲啊!笔者在此希望,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能用良心、责任心、爱国心去生产,让国产产品品质努力接近甚至超越日货,到那个时候,抵制日货就会成为一种公众自觉自愿的一种行为,让我们也像韩国人那样有骨气一次。

  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辛勤劳动。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公务人员,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看清方向,保持清醒头脑,国家越是混乱,我们越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增强党群、干群的凝聚力,“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任何一个器官出了问题,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唯恐天下不乱,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紧密围绕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小日本敢奈我何!

  最后,如果中日关系真的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笔者在此呼吁: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虎狼族,跃马扬刀入东京”的气魄,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再次重演。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