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新华时评:靠改革释放新型城镇化潜力

2012-12-22 18:01: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陈二厚、宋振远、吴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座谈会提出,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趋势,中国发展必须立足内需,而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要靠改革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放眼国内外发展大势,这一表述很有现实针对性。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1%,与发达国家超过70%的城镇化率相比明显较低。如果去掉2亿农民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不到40%。差距是压力,更是巨大的投资增长潜力。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再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根据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调查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拉动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人,可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万亿元。

  差距既是不足,更是广阔的消费增长空间。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约为35%,只有欧美国家的一半,差距主要在城镇化水平低。1个市民消费水平相当于3个农民,如果我国农民未来消费水平提高到市民的60%,每年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数万亿元。这显示,我国正处于消费潜力释放的历史拐点。

  潜力是机遇,但不是现成饭,尤需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来挖掘。

  挖掘城镇化的新空间,首先要直面“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体制缺陷。一些地方过分倚重“土地财政”收入,没从战略上考虑农民工“市民待遇”问题。这一旧体制使城市占地和吸纳人口脱节,还在城镇内部造成新的二元结构,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释放城镇化的新空间,还要正视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构失衡问题。美国城镇化率是工业化率的4倍多,巴西为3.22倍,而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基本持平;因为城镇化建设滞后,我国大量工业品在国内无法消费,形成畸高的对外依存度。

  最大限度释放新型城镇化的内需空间,还需要改革的新思维、新路径。比如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医疗、子女就学等城镇公共服务,就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历史性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比如改革保障性住房制度,以法定形式明确将农民工列为供应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教训告诉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应防止“两个风险”。一是借拉动内需陷入新一轮“造城运动”;二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化”,陷入病态公共治理怪圈。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专家称城镇化健康发展需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或步入快车道 农转非政策制定将加速
·新型城镇化,要的是质量!
·山东临沂临港区以新型城镇化打造"幸福临港"
·四问中国城镇化
·郑州荥阳山区: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

·郑州荥阳山区: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
·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质量待提高
·谋求更高质量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研讨会在山西行政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