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郑州“流浪者之家”寒夜见闻

2012-12-19 10:56: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作为原有国家救助体系的探索性延伸和补充,从12月14日开始,郑州市在外来务工、乞讨、流浪人员比较集中的郑州火车站附近,设立了“临时救助站”,来这里借宿的人称之为“流浪者之家”

    新华社记者秦亚洲

    “我,我能在这儿住一夜不?外面冻得实在是扛不住。”

    深夜1点左右,一个缩着脖子,弯着腰,紧皱着脸,左手蜷进袖筒,右胳膊夹着灰白色化肥袋的中年人,一步一步挪进了位于郑州市火车站附近的郑州市“流浪者之家”的大门。

    “吃饭了没有?”值班工作人员问。

    “晌午饭吃过了……天老冷啊!”

    “那就先喝碗热稀饭,吃个馍。等一会儿登记完,给你安排床铺,中不中?”

    “还有饭?哎呀,真不赖。肚子早就空了……”

    这位来自河南省固始县的流浪汉自称叫张国亮,来郑州拾荒近两年了。入冬以来,他有时就在桥下面凑合一晚。

    零下2摄氏度的郑州寒夜里,张国亮是昨晚今晨入住郑州二七区临时救助站的第103个人。

    连日值班、眼睛红肿的郑州市二七区民政局局长苏连成说:“今年郑州入冬早、气温骤降。我们把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培训楼改成宿舍楼,给乞讨、流浪和暂时受困的人,提供一顿热稀饭,解决一个临时住处。”

    有150个床铺的“流浪者之家”,每个床铺配备了毛巾、脸盆、茶杯和被褥。公安、民政、医疗、劳动保障等部门均派人日夜值班,分别负责身份认定、生活安排、消毒体检、介绍就业等。14日以来,入住的“流浪者”不断增多,最多时超过120人。

    “我们现在打破常规,只要口述身份、要求帮助的,全部接受。”据统计,前来入住的人中,流浪、乞讨者超过50%,外来务工者约占20%,拾荒者约占10%,残疾人约占10%。

    “能吃热乎饭,能睡安稳觉,这里就是半个家呀!”已经连续四天住在“流浪者之家”的赵相周说,“原来在大桥下睡,八面透风,冻得睡不着,浑身缩成疙瘩,照样冻得发抖。”

    河南省禹州市山货乡农民赵相周,前段时间从老家来郑州找工作,活儿没有找到,钱却快花光了,为了省钱,晚上甚至就找能避风的角落蹲着睡一夜。

    赵相周说:“总在这里蹭床睡,心里觉得不好意思。昨天政府的人已经开始帮我联系临时工作了,找到工作后,就不再住这儿了。”

    凌晨时分,记者在郑州“流浪者之家”,悄悄推开宿舍门,有的人已经掩脸入睡,鼾声大起,有的人裹着被子坐在床上。床前堆着各自的袋子和行李。

    “暖不暖和?”记者问。

    “你摸摸。一层褥子,两层被子,怎么能不暖和。”从内蒙古乌海市来郑州找工作的张福虎说,“早上还能用热水洗脸。”

    进入12月以来,郑州市民政、医疗、工会、慈善等部门,深入街头、工地、车站和劳务市场开展救助,为流浪者送棉衣棉被,对愿意返乡者资助返乡。民政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编组编队,傍晚时分就开始在乞讨、流浪人员集中地段巡查,引导、劝说街头露宿者来这里住宿,不愿意来的,发放棉被、方便面。来去自愿,不能强求。

    据了解,许多以流浪、乞讨、拾荒为生的人,即便遇到困难,往往不愿意去政府救助站,主要原因是,根据国家民政部门关于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进入救助站后,原则上不超过10天,就要进行分流。查明身份后送回原籍,交给当地政府安排生活,而流浪、乞讨、拾荒为生的人基本上不愿意回原籍。

    苏连成说,“流浪者之家”是原有国家救助体系的探索性延伸和补充。当前令救助站工作棘手的是,90%的入住者都没有身份证,甚至故意隐瞒真实身份,这给身份确认带来很大不便。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流浪者之家”准备尝试运行3个月,度过今年冬天,坚持到明年春天。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郑州:做好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
·郑州公安局刑案现场信息三定侦查系统通过公安部专家组验收
·郑州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保制度
·2012郑州首场雪 不少航班和客车也晚点
·郑州:三大举措实现未管所检察监督规范化
·郑州金水: 院有“管家”,办案不愁

·郑州金水: 院有“管家”,办案不愁
·郑州荥阳山区: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
·郑州通过创新破解城中村治安难题
·寒冬里的温暖 ——记郑州中院发放拖欠工资执行款
·郑州铁路局搭建专业系统“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