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福建

风帆劲起正当时 ——福建宁德两级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2-12-15 09:50: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这个伟大进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人民法院责无旁贷。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司法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基层,走进企业、山村、社区和海港,在依法促进经济发展、依法创新社会管理、依法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宁德市两级法院的经验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美好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福建省宁德市是一座海扑向山、山贴着海的城市。由于群山连绵,腹地小,宁德虽坐拥大海,却被称为山区,成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断裂带”。但是,大海潜藏的巨大能量并未减弱,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宁德人抢抓机遇,一个新兴临海经济板块应运而生,耕海牧渔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化为现实。宁德市两级法院牢牢把握发展的大趋势,访企业、进山乡、入海港,司法与“山海”的故事因此生动而厚重。

    能动司法 助力实现“千百万”

    201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宁德要发展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宁德市提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跨越千亿台阶,财政总收入跨越百亿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的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2012年全市实现“千百万”目标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为把工作落到实处,宁德中院院长罗雄率领各县(市)法院院长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随后,从宁德中院到9个基层法院分别制定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案,形成了司法助推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电机制造是福安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福安市人民法院组织法官来到重点电机企业,提供合同签订、劳动用工、民间融资等方面的法律咨询,诉前调解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日前,宁德市两级法院已走访企业40家,帮助解决法律问题100多个。

    近年来,一些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宁德,一个个园区开始规划,一个个工程相继开工,预示着宁德的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宁德市两级法院顺势而为,在宁古铁路、宁武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以及城澳、漳湾、白马深水泊位等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能动司法,提前介入,从而保障了施工建设。

    2009年9月,宁武高速公路周宁段开工建设。这个宁德2009年至2011年的重点工程,直接关系到宁德融入福建海西战略的实施。由于工程征地拆迁涉及3000多户家庭,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矛盾隐患。

    周宁县人民法院派法官到现场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化解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并依法确认基层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476件,既维护了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工程进度。

    位于福鼎市的闽浙边贸工业园区是福建省的重点项目,它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闽浙两省的贸易往来,加快宁德的经济发展。福鼎市人民法院以此为契机,设立了工业园区人民法庭,建立起法院与园区司法联络机制,开展巡回办案,化解涉及园区重点项目的案件,确保了项目在园区的顺利落成。

    在法院能动司法的助力下,宁德这个昔日的“黄金断裂带”,正朝着海西东北翼新的增长极转变,“千百万”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诉前调解 息事宁人促和谐

    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是发展中的两个基本内容,只有二者同步,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则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宁德中院制订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要求,宁德两级法院组成50个排查组,奔波于社区、山乡农村、海上渔排,6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

    古田曾是林业失火案的高发县,古田县人民法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林业车载巡回法庭。在林区,法官们或排查矛盾纠纷,或现场以案说法,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林业失火案件从2009年起逐年下降,今年尚未发生一起,古田县也因而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

    霞浦县人民法院将法庭工作向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向延伸,与辖区社区联合成立了“和谐共建站”。法官们翻山越岭进乡村,寓教于审,促进了村民委员会依法治村工作,许多小纠纷通过村委会就能自行解决。

    “宁人好讼”曾经是寿宁人的“代名词”,当地人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寿宁县人民法院考虑到当地状况,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式诉前调解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现在,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寿宁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逐年下降,昔日的“宁人好讼”正朝着 “息事宁人”转变。

    凤阳乡是寿宁法院院长林松涛的工作联系点,今年8月的一天,凤阳乡干部打来电话称,北山村的一个茶厂发生一起纠纷,希望法院派人帮助指导调解。一个小时后,几名法官来到北山村茶厂。

    纠纷是因一些茶农对王某等人锁住茶厂大门,耽误了茶叶加工而引发的。茶厂原承包人王某等人称茶厂用地是属于他们的,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分歧,才锁上大门。法官们和乡干部很快就做通了王某等4人的思想工作,茶厂恢复了生产。一位北山村村民说:“还是法官息事宁人的做法好。”

    排查矛盾纠纷、建立和谐共建站、构建“一小时司法服务圈”……宁德市两级法院为推进社会和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效果显著。近5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6.7万件,调撤率达67.74%。

    “民生工程” 维护正义解民忧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宁德市两级法院领导深明此理,组织法官开展下基层、解民忧活动,审理好涉及民生的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近年来,随着太子参价格看好,农民纷纷开荒种植,山地权属纠纷案件因而增多。2008年,柘荣县人民法院成立了生态资源审判庭,将司法触角延伸到山地、环境保护等领域。

    今年5月的一天,生态资源审判庭得知英山乡田头洋村和英山村村民因山地权属大打出手,并互相破坏农作物,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法庭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办案,促成双方和解。当地群众说:“多亏法官及时介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宁德有1046公里的海岸线,“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无不彰显着大海对闽东的厚爱,处理好渔业纠纷,对法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10月9日,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原告陈某诉被告苏某、林某买卖合同纠纷案,责令被告苏某、林某共同偿还原告大黄鱼苗款9万元。

    原来,2011年,两名被告在蕉城区三都象溪海发育苗场向原告购买大黄鱼苗130万尾,每尾0.093元,计货款12万元,被告苏某出具欠条,承诺货款分三期偿还,由被告林某提供担保。但还款期限届满,被告仅偿还3万元,余款9万元经原告多次催讨,被告拒不履行还款义务。案件宣判后,陈某未语泪先流:“是法庭帮我主持了公道,不然我的生活将难以为继。”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的呼声是宁德市两级法院“民生工程”的举措创新之源。

    在宁德,许多群众发现,法院离自己并不遥远。小额速裁法庭,专门审理民间借贷、渔业养殖、劳动争议等小额经济纠纷;绿色通道,优先立审执有关教育、医疗、社保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建立司法救助机制,体现人文关怀,宁德市两级法院近5年共对1626名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收诉讼费386万元。

    “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从美丽的海岸线启程,将蓝色梦想照进现实。宁德法院服务于“山海”,风帆劲起,与全市人民一道,向着党的十八大描绘的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奋进。(记者 杨树明 梅贤明 通讯员 郑少华)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