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面公开才能消弭公众质疑,只有回应质疑才能提升公开质量。滨州中院宋文明院长提出,“要积极回应社会质疑,诚恳接受批评建议,让司法的阳光照亮百姓的心坎儿”。近年来,滨州中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回应社会质疑声音,有效推进了司法公开工作的健康发展。
算清楚,说明白
“清清楚楚”是群众对司法公开最基本的要求,许多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正是由于法官“说不清楚”导致的。这其中既包括裁判文书要说理清楚,也包括对群众的质疑要解释清楚。
凡是涉及赔偿金额计算,都要计算清楚。该院要求涉及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裁判文书,如道路交通事故、工伤案件等,都要为当事人列一份“赔偿金额计算清单”,将赔偿项目、计算标准、计算系数、分担比例等详细写明,让当事人看得清楚、明白。
凡是当事人提出的质疑,都要解释清楚。今年10月,一起雇员受害赔偿案件的庭审过后,承办法官就连带责任承担,定残后护理费赔付标准等法律问题进行了通俗化的解释,当事双方尤其是雇主一方对自身责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经过慎重思考,将赔偿数额由原来的8万元提高到10万元,最终案件调解结案。
近年来,该院未发生一起因法官释明不到位引发的群众投诉,十八大期间实现了进京“零信访”。
让社会来判断,不当“自己的法官”
公开的效果如何,要让社会来评断,为此滨州中院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设立了公开监督意见箱、举报电话;涉及重大事项和重大部署,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协汇报,并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寄送征求意见稿;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组织群众代表和在校学生观摩庭审和法庭建设,让群众更直观、更透明地了解法院的审判全过程。
今年来,该院数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媒体记者等社会力量参加重大涉诉信访案件或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吸收他们的反馈意见。9月份,该院审理李某诉某餐具公司劳动纠纷的上诉案件,因对一审判决的赔偿数额不满,李某纠集一众亲友在案件开庭前多次上访。为此,该院邀请了群众代表和记者旁听案件审理,案件过程公开、透明。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李某服判息诉。
庭审结束后,一位媒体代表这样评价,“我们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旁听的,但事实证明,法院有着全力推进司法公开的决心,也正是这样做的”。滨州中院通过“请进来”的代表们,将法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推进司法公开的成效展示在公众面前。与此同时,另一位代表提出“希望法院可以就司法救助的标准再做进一步的细化公开,让困难当事人能够直观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则代表了社会对法院的新要求、新期待,成为该院继续完善和努力的方向。
文化发力,润泽无声
司法文化是司法公开的重要环节,也是群众了解法院工作的又一途径。近年来,滨州中院持之以恒的抓司法文化的建设和公开,区分工作主题、审判文化、法官精神文化等,并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开来。
以院刊《滨州审判》、《人民法官为人民》专刊为载体,将法院日常出台的司法为民举措、服务经济方案、干警办案心得、典型案例分析按季度集结出版,辅之以《滨州中院年度报告》,对民事、刑事、行政、商事、执行、立案信访等案件数据,法院大事记,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重大工作部署全部向社会公开。今年以来,开展了“百名法官办案故事”征文活动,整理了100篇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以《追寻正义的印记》为书名,即将向社会公开发行。
与此同时,滨州中院始终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或工作举措提前与媒体进行沟通,在满足群众知情权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维护司法的独立性。2011年,全市首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起控诉的案件在滨州中院开庭,该院在开庭前就新闻宣传问题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以适当的方式将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及法律后果告知公众,将正确的行为预期传递给公众,通过个案裁判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尹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