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分局自6月份以来,以建设社区警务室为突破口,以创新实施“争当标兵民警,创建五好社区”活动为载体,建阵地、选人马、强保障、抓引导,全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全面提升群众工作水平,有效实现了社区人口管控、安全防范、治安秩序、执法服务、警民关系“五好”的目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前不久,淮安市公安局专门在该分局召开加强基层基础深化群众工作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
构建社区警务阵地着力推动警务前移
针对近年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区新建大量住宅小区,社区警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与小区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分局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将社区警务工作纳入政府工程,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协调,以城区为重点,狠抓社区警务基础建设,全力推动警务前移,先后在城区建成了20个小区警务室、18个岗亭警务室,在治安复杂地区设立了36个警民联系点,统一外观标识,配齐配强办公设备和便民设施,为民警下社区工作提供落脚点、为零距离服务群众提供窗口阵地。
同时,分局专门为警务室研发了单机版的 “小区人口图标管理系统”,精心设计了6种工作台账,为社区民警规范开展人口管理、社情民意采集、安全防范、服务群众等日常基础工作提供了便利。此外,还强力推动各住宅小区健全完善治安监控系统,加强防范宣传设施建设,落实物管保安值守巡逻,为推进社区警务工作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加强警务保障创优工作条件
为提高见警率,做实社区警务,分局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警务保障,全力为社区民警开展基础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将新增警力全部投放到城区各派出所,优化警务分工,并统一招聘85名专职治安协管员,协助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切实保证人力充足;同时强化信息基础业务和群众工作本领培训,全面提升民警做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投入80余万元为社区民警每人配备一台移动警务 “上网本”,每人配发一辆制式电动自行车,着力加强硬件保障。
为进一步优化勤务运作模式,分局大力推行值班倒班、错时等弹性工作制,方便民警机动灵活地下社区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专业应急处突队伍、落实巡防大队社会面巡防职责、实行城区派出所二级处警等减负措施,有效将社区民警从调处矛盾纠纷、接处警等繁重、琐碎的一线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沉入社区做基础工作。
强化政策引领鼓励争先创优
为调动民警做基础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从优待警原则,分局专门制定了社区民警考核办法和专职治安协管员考核办法,细化量化基础工作任务,将基础工作从“软任务”变成可量化考核的“硬指标”,并争取区委、区政府政策支持,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基础工作专项奖励基金,按民警人均每月1000元、协管员每人每月500元标准,逐月进行考核奖惩。同时,在全体社区民警中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出30名优秀社区民警、10名标兵民警、10个“五好社区”,以鲜明的奖惩激励导向,引导民警以警务室为依托,全力做好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此外,还建立局领导、机关单位负责人挂钩联系社区警务工作制度,让挂钩领导根据实地走访、结合分局考核通报,有针对性地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督导,帮助协调解决工作困难,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常态高效进行。
据统计,自6月份以来,全分局社区民警上报社情民意人均每月超过10条,同比提高了48.3%;发放安全防范宣传资料1.8万余份,督促整改安全防范隐患1530余处,从中挖掘线索破案370余起,全区安全防范水平进一步提高。民警依托警务室就近调处矛盾纠纷980余起,调处成功率同比提高了36.4%;就近受理办牌办证8760余件,送证上门1.3万余份;先后接受服务咨询、报警求4600余人次,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1620余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王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