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社论评论

新华日报:让幸福指数远离政绩化

2012-12-12 19:30: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日报 

    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地把“幸福”列为施政目标,100多个城市表示要建设“幸福城市”。也就在此时,一些地方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形:各项幸福指标都很高,可百姓的满意度却上不来。高指标为什么就换不来百姓的“高满意”?细思之,幸福指标屡屡被“工具化”、“政绩化”是重要原因。

    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造福百姓;执政为民,说到底为的是人民得幸福。关注幸福指标,把幸福纳入施政视野,这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幸福指标运用得好,有助于了解百姓的真情实感,把握群众的期待与诉求,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坚实而有益的借鉴,幸福指数最终就成为推进百姓获益的“幸福快车”。相反,幸福指标如果运用得不好,非但无益于推进百姓幸福,还会遭致群众的埋怨。

    幸福作为一种个体感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往往难以简单地用GDP等数据的高低来衡量。一些国家经济发达,幸福感却反而赶不上不丹等欠发达国家,与此相反,有些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老百姓的幸福感却未必低。幸福不幸福,难以用统计报表去简单反映。

    既然群众是幸福指数的真正“主人”,那么,衡量幸福指数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问群众,测一测他们的满意度,查一查他们对幸福的感受,同时参考收入、社保、医疗等民生指标。现在一些地方“不问百姓问数字”,痴迷玩味于收入、社保、医疗等数字,实际上,这和买鞋不知道用脚试穿却要跑回家拿量好的尺码一个样,犯的都是机械主义错误,最终幸福指数与百姓感受会差别很大。

    怕只怕,机械主义的背后还有工具主义,即把指数工具化,把百姓幸福变成映衬执政成绩出彩的工具。在这种“工具思维”主导下,为了“政绩飘红”、“数字好看”,不仅百姓的感受被抛在一边,而且指标的构成与权重也被刻意安排,甚至不惜数据掺水、调查走样。长此以往,不仅指数变形、群众质疑、公信力受损、资源徒然浪费,而且,就连“幸福指数”这个本来很正面的词汇也会在群众的调侃中渐被贬低损毁。

    指标的作用是反映实际,以资政事。设立幸福指数,根本目的是查实百姓的幸福感,摸清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呼吁:赶紧地,让幸福指数远离“政绩化”。(刘庆传)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福建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江苏扬州: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幸福指数
·兰州整治“三不管”楼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用社区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提升干警幸福指数 优化干警办案水平
·民生保障提升幸福指数 ——十七大以来湖南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成就报告

·民生保障提升幸福指数 ——十七大以来湖南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成就报告
·福州推广“135”社区党建模式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安徽肥东:用干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创新“一本三化”体系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宜昌“格格”春风化雨润万家

·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20项民心工程 提升幸福指数
·新疆5000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提升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