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33万志愿者协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福建厦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之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沧洲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厦门在制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时,已明确要求“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和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詹沧洲告诉记者,按照这一思路,厦门将各类志愿者组织视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已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站189个,组建社区专兼职相结合的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314支,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3万多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群众
76岁的老医生方福标居住在厦门市希望社区,16年来坚持义务为社区居民针灸理疗。2003年,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从此以后,无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人上门问诊,他总是来者不拒;对那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居民,他还主动上门服务。
小区里还有不少像方福标这样的热心人士,居委会便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社区巡逻队,他们常年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看见谁家的门没关好就赶紧通知对方,看到有陌生人进入就上前询问,用爱心守护着社区的每个角落。
据统计,目前厦门已建立一支人数达5.8万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以辖区内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帮残助弱、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
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很快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2012年4月,厦门开始进行社区网格化建设,以城市社区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以街巷、小区、楼栋为基础,以400户左右为标准,把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社区工作人员进入到网格中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动态服务。
据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培军介绍,网格里除了管理员之外,还活跃着大量的社区志愿者,比如在文屏社区,居委会为孤寡老人建立了“安康通”呼叫救助系统,老人如需帮助,只要轻轻一按“平安铃”,与其结对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便上门服务,买菜、打扫卫生,甚至在老人不便时煮饭。
记者了解到,应群众要求,部分社区已在小区楼道内张贴相应网格员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如照片、联系方式等,方便市民与他们联系。此外,目前厦门全市基本上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数据库,每个志愿者当天是否有空都有显示,居民需要这些志愿者时都不再盲目联系,志愿者的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交通志愿者倡导文明交通
走在厦门繁忙的路口,人们时常会看见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文明交通督导志愿者,他们利用节假日,用标准的手势、礼貌的用语、美丽的笑容维护着城市的交通文明。
据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梁鹭生介绍,早在2008年以前,交警支队就曾联合市文明办、市志愿者联合会开展了“文明交通督导活动”。当时,首批10个“文明交通督导岗”被11个省、市级文明单位认领和管理。自2010年全国启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以来,目前厦门已有100多家单位认领了45个示范路口。
梁鹭生告诉记者,所谓“文明交通督导”,其实就是由认领单位的志愿者在交通高峰期,劝导行人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引导市民遵守行路规范,劝导机动车、非机动车安全、遵章行驶,尽量消除不文明的交通陋习。
厦门电业局是该市首个“认领”路口的文明单位。该局团委主任张珺珺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做好文明交通督导外,还将志愿服务内容、地点不断向外蔓延,到火车站,到轮渡码头等交通问题更严峻的路口去宣传交通文明。
据统计,厦门共有5万多人次文明单位志愿者在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定时上路开展志愿服务,护送老人、学生过斑马线,并拍摄斑马线前不礼让的车辆,提供给交通管理部门或新闻媒体,让不文明司机受到处罚和谴责,自觉纠正不文明行车习惯。
记者了解到,除了“单位认领”的形式,志愿者的另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征集。比如,由思明区委宣传部、思明区委文明办面向社会召集了200名“城市义工”,自2012年6月以来开展了20多次“文明交通宣导和不文明交通行为劝导”活动。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洪燕云说:“每到志愿工作日,我们都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从学校到文园路口上岗,虽然要忍受日晒雨淋,还要吸入汽车排放的尾气,但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据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处长王永明说,该市还建立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培训基地,集中对文明交通志愿者开展培训工作,规范和提高志愿者的宣传、劝导能力和值勤形象。
反扒志愿者参与义务反扒
有专家认为,民间反扒可以理解为公民自发参与社会管理,在这方面,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提供了一个范本。据了解,这支队伍成立于2005年12月,截至目前总人数已达512人;7年来共出勤33569人次,计13万多小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1300多名扒窃违法犯罪嫌疑人。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只是志愿者,但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探索如何合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将自己定位为“协同参与”,如今已完成从“打击”到“防范”的拓展,其做法值得其他民间反扒组织借鉴。
据厦门市公安局水陆交通分局局长陈瑞芬介绍,这支队伍多年来没有出现一例志愿者违法反扒现象,这与警方的严格监管分不开,与警方始终要求依法反扒分不开,这也是这支队伍能够走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从2011年开始,这支队伍开始思谋转型,大队长吴东亮决定带领队员从以打击为主向防范与打击并重拓展;绝大多数志愿者去宣传防范,极少数的精干力量继续义务反扒,这样才会做得更精,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
截至目前,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已开展60多次宣传防范,比如,队员们看到可疑的人或者熟悉的“老扒”后就盯住他,让他无从下手;发现背包放在后面的人,提醒他把包调到前面来,就能降低失窃的概率,这就是防范的效果。
警方人士认为,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主动转型,降低门槛吸纳更多群众参与,以形成全民防扒的浓厚氛围,体现的正是“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维。(记者 吴亚东)
福建厦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之一:厦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理念创新社会管理
福建厦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之三:厦门行业专业调解力求“准快好”成功率近99%
福建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沧洲: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线不断深化平安建设
·福建厦门何厝边防挂“追缉”展板助防控
·厦门何厝边防挂“追缉”展板助防控
·厦门市总工会推进帮扶工作
·厦门校车驶入规范化时代
·福建厦门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办法
·首次全国公安机关高级专家学术休假活动在福建厦门开团
·首次全国公安机关高级专家学术休假活动在福建厦门开团
·福建厦门加强公安装备建设
·厦门加强公安装备 建设3G通信网络侦控系统
·福建厦门“百名律师联百村”基层维稳
·公安部《清网行动》赠书仪式在厦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