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华春雨赵超
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记录下多少中华民族的悲欢往事,承载着多少仁人志士或者寻常人家的情怀与梦想!
一幅跨越170年的历史画卷,涌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点亮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不是参观旺季,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厅里,人头攒动,为寒冷的冬日平添别样的风景。
《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于2007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展,后经四次大的充实调整,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作为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出。开展以来,每天观众络绎不绝,观展人数屡创新高。5年累计接待观众已超过1400万人次。
当我们跟随着参观的人群在国博展厅缓步前行的时候,一种博大深沉的历史韵律仿佛在耳边回响,在内心深处激荡。
历史无需设问假如,蓦然回首,方知来路就是它必然的选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寻梦—— 因为曾经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天安门广场东侧,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参观,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民族复兴是一个中国梦,它始于1840年中国南海海面。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期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复兴的梦。”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主任、研究馆员曹欣欣说,“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其实就是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
从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帜,到上海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图;从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手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到孙中山的印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卒业证书……
展厅内一件件珍贵文物记录着近代以来华夏大地曾经蒙受的苦难,也镌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与抗争。
张樾丞,1883年生于河北省新河县贫苦农民家庭,14岁到北京琉璃厂的刻字铺学艺,后成为同时代刻铜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如今陈列在《复兴之路》展厅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印”就出自他之手。
张樾丞之子张幼丞回忆,“开国第一大印”曾设计了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的印文,最终选定宋体。
“不是用以往官印使用的篆体,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群众能看得懂。这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到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元铸模;从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使用的报话,到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申办奥运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到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入世”使用的木槌……
文物向观众讲述的不仅有苦难与屈辱,更有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将前人的复兴梦想与我们一步步拉近的历程。
追梦—— 因为执著所以坚强
11月29日那天,解说员出身的曹欣欣与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一起,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讲解。
“他们都很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对历史充满感情。”曹欣欣告诉我们。
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几乎每张图片、每张图表、每件实物背后都有一段动人故事。它们或生动,或平淡,或快乐,或忧伤,但都有着为梦想而执著追求的精神。
准考证、高考作文……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恢复高考时的实物如今静静躺在展柜里。泛黄的证件照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依然涌动着青春的梦想。
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副主任、研究馆员陈禹从小就对文物充满兴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每每目睹别人毁文物、烧字画,就感到心情压抑。“正是因为恢复高考,我才有机会进入国博,做我喜爱的工作,实现我人生的‘梦想’。”陈禹说。
追寻梦想的执著总是与革故鼎新的勇气相伴。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展厅里,那张印满红手印的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合同书在默默地述说,今天被视作发展最大红利的改革在当初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冒险。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今天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国家博物馆策展团队历经5年磨砺的成果。展览首次在军事博物馆开展时,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使用文物500多件套、历史图片700多张,展示手段也还比较有限。当展览搬回到改扩建之后的国家博物馆,展厅面积增加到了6500平方米,文物增加到1280多件套,并采用了丰富的展示手段使展线高潮迭起,以不容置疑的史实对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为筹办人,我们对民族复兴主题从破题、解题到深刻领会,再到把它以博物馆的语言展示出来,是一件让人终身难忘的经历。”曹欣欣说,“也正是由于团队每一个人的执著,我们实现了以博物馆语言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立传的梦想。”
圆梦—— 坚定前行拥抱梦想
历史述说过往,也昭示未来。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每一个怀抱梦想、自信自强的中国人的共鸣。
曹欣欣介绍说,11月29日之后,观众数量比平时成倍增加,每天都接待2万多人。
61岁的方龙林与老伴正是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的讲话之后萌生了来参观展览的想法。
来自四川简阳的方龙林当了一辈子司机,从开农用拖拉机到开解放牌卡车,从走土路到走高速,变化与进步就这样不经意间发生着。
说起他的观感时,老人不禁热泪盈眶。“过去,吃饱穿暖就是梦想。”如今,方龙林退休后各项社会保障齐全,退休金有了1700多元。“现在的生活和那个时候比,变化太大了。”方龙林说。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展厅内,观众们不断对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在青藏铁路模拟列车车厢内,在神舟五号返回舱前,在通过现行宪法及四次宪法修正案的表决票前……人们也不断谈起自己的梦想,憧憬国家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忆往昔,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看今朝,十三亿人共奋进,民族复兴梦可期!
《复兴之路》开展以来,观众留言已超过10万条。翻开厚厚的留言簿,来自北京的观众李旸这样写道:“有人说,回忆只是回忆,不具备任何力量。但是,通过《复兴之路》回忆往昔,我们体会到今天的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珍视这些过程中的曲折和点滴,为了让明天更加华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