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信息网络

现实渠道越畅,网络谣言越少

2012-12-07 16:03: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2月6日,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正式发布《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对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汇总。报告指出,2012年网络谣言背后透露出社会公众强烈的反腐焦虑,数据显示,超过一半(55.2%)的网络谣言与腐败相关,其中最多的是公职人员被造谣涉及色情或强奸事件(24.1%),其次是谣传官员非法敛财或者冒充公职人员炫富(20.7%);再次是谣传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暴力执法或陷入权力斗争(17.2%)。(12月6日《法制日报》)

    报告称超五成网络谣言与腐败有关,这样的结论其实也可以换一种说法,还有许多与腐败有关的网络爆料并非谣言。正因为如此,该结论实质上指出了“网友爆”毁誉参半的事实。一方面,因为网上反腐速度快、成本与风险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具有倒逼现实力量的舆论场,最终引发监督部门的注意,使许多潜伏的腐败事件大白于天下;另一方面,网络反腐内容也不尽是真相,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律机制,网络反腐又很容易被其他目的所裹胁,虽成为热点话题,但无形中误伤了他人的私域权利,也有损网络监督本身的公信力。

    需要厘清的是,我们并不能苛求每一起网络反腐举动都是正确无误的,对于复杂腐败事件的甄别与把握,很多时候并非公民一身之力就完成的。因此,“超五成网络谣言与腐败有关”只是一种提醒:应对网络反腐进行公共的引导。如何经由制度规范乃至顶层设计,把民间力量引入到整体的反腐制度框架中来,既留存民间反腐的网络平台,也通过法治化、制度化安排,让网络反腐在检视自身不足的前提下,衍生出最大的正能量,这已是需要赶快行动起来的事情。

    网络反腐需要规范,但反思至此并未结束,为何反腐越来越热衷于以网络爆料的形式出现,为何网络谣言如此容易被选择性相信与转发?从常理来分析,除却一些确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举报者之外,更多的“举报者”可能只是在寻求围观的力量。与官员有关的香艳照片也好,极其容易引发网友们不平的巨额贪腐财富也罢,它们都只是为了让事件“不得不解决”的话题噱头。这是一种人为制造,也许其中举报内容时有失实,但未尝不有着无奈的因素。在诸多举报真相完整浮出水面之后,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在此之前,举报者几乎都遭遇过现实的“肠梗阻”,要么是遭遇举报推诿,要么是害怕遭遇打击报复。他们相信,只有“把事情搞大”,才能得到足够关注。一言以蔽之,网络谣言出现的根源,仍在于现实生活中公民正常监督渠道的不畅通。

    有多少现实畅通监督渠道的供给不足,就会有多少官员贪腐案件的出现,也进而会有多少网络谣言的出现。事实上,正如《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中所列出的,那些集聚了更多网络谣言的地方,也正是日常监督难以抵达之地。譬如位居前列的官员情色与财产问题,它们不仅在现实中缺乏有力的制度性监督,也很难被公民力量约束起来,而对此对应的,正是网络谣言与它们形影相随的事实。所以,只有现实渠道越通畅,网络才会越少腐败谣言。而路径也早就摆在那里,那就是制约权力与拓宽监督,让行政内的同体监督与公众的异体监督真正结合起来。类似的说辞当然有些空泛,但完全可以转换成精细的制度安排。譬如,久被媒体提及的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能否切实在各地破冰呢?如果官员个人与家庭财产是透明的,关乎此的网络谣言自然会无立足之地。

    必须承认,在并非真空的现实社会里,即便是网络腐败谣言,它也是无法完全杜绝的。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必须做的,不是通过管制消灭全部网络腐败谣言于无形,而是通过理性引导,借助网络力量扩大可靠腐败信息源;另一方面,面对“超五成网络谣言与腐败有关”的观察结论,有关部门更需要做的,仍是努力拓宽现实监督渠道,并努力减少贪腐行为的生存空间。当然,以上行动离不开胸襟与勇气,更离不开对于网络谣言真相的洞见。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二○一二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发布
·治理网络谣言关键靠法治
·法学、社会学专家学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
·两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整治网络谣言有关情况答问
·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法律专家谈整治网络谣言
·打击网络谣言 各地群众期待更纯净网络空间

·打击网络谣言 各地群众期待更纯净网络空间
·铲除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马璐:遏制网络谣言 网站应筑好“信息堤坝”
·依靠“自律”和“法律”铲除网络谣言
·光明日报评论员:对网络谣言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