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爱军
当前,以微博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为标志,我国信息舆论传播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微博以快捷、便利、成本低的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单一信息,被动接受的“信息灌输”、“理论灌输”的传播方式,这让使用者空前活跃、队伍与日俱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走进微博,让微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载体,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信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进微博,必须直面 “微”波动,迎接“微”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微博言论的挑战:微博言论体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不但互动,而且交锋;不但多元,而且平等;不但共存,而且共荣;不但有批评,而且有反批评;不但互指不足,而且相互弥补。在微博上,马克思主义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转变成了平等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批评与质疑,信息舆论走向不可避免的公开化、自由化。西方微博文化传播的挑战: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网络上就是网络自由、微博自由,通过网络自由、微博自由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把对以人为本的解构变成西方的个人主义理论体系。非理性微博语言的挑战:微博言论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些非理性的错误观点表现在充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信任、批评、嘲讽,甚至污蔑、谩骂。微博意见领袖的挑战:微博意见领袖有感召力、有理论水平,不同的价值观都有意见领袖“引领”,一呼百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能力强,解构的能力更强。对于这些挑战,回避是不明智的,也是非理性的,只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丧失。这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微博化的方式、简洁化的方式、大众化的方式迎接挑战。
马克思主义进微博,必须见微知著,深入浅出。马克思主义微博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微博化的核心是“微”,以“微”带大,以“微”促大,以“微”扩大,以“微”影响网络世界,以“微”见著。 “微”是精华,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微”思想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复兴、大发展。“微”理论必然有“碎片化”的特点,精华的碎片也是碎片,马克思主义的“微”理论以“碎片化”的方式闪光。微博使马克思主义精致化。写一个微博,字数最多也就140个字,在140个字之内,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说清楚、说到位、说准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也是马克思精致化的必修课。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需要进行精致化的解释,在精致化的同时还需要通俗化。以人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扩大其内涵和外延,给以人为本注入人的尊严与幸福的内容,否则就会变成说教、灌输,从而被一些网民或者拉黑或者拍砖。微博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再是少数专家学者教授的特权,受众也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而是网上所有人,微博的所有网民都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编撰者、传播者。微博上的网民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真正步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
马克思主义进微博,必须立足实践,贴近生活。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方方面面,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微博上的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并以“微”的方式涵盖全社会。经济微博,通过“微”菜市、“微”股市、“微”房市、“微”教育、“微”医疗等“微”民生,让人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鲜活力量;政治微博,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诸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强调政治稳定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文化微博,传播“微”文化、“微”道德、“微”理想、“微”信念等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以“微”体现文化大国的自尊与自信;社会微博,倡导和谐理念,传递人文关怀,化解微博非理性仇恨情感,矫正错误认知。 “微”世界的和谐就是现实世界的和谐,“微”世界的波动就是现实的波动,“微”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晴雨表。化解“微”世界的不满、波动就等于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马克思主义进微博,必须活泼有序,全面立体。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微博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懂微博、热爱微博、关注社会热点的年轻人队伍,这是使马克思主义微博化的前提。二要加强微博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微博开放群,使微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交流的平台,防止马克思主义在微博化过程中自我封闭。三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保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网上争鸣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也要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诽谤和攻击。还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网络世界的微博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有不同,前者是系统化、体系化的,后者是简单化、碎片化的,尽管微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饱含精华,但还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的全貌。因此,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微博化的关系。系统化是微博化的前提,不能以微博化的方式割裂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理论,而微博化则是系统化的精髓。要使二者相互推进,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微博与进教材、进课堂、进传统媒体相结合,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网络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