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正式发布《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谣言的类型、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回应、澄清、处置网络谣言的策略和方法。
报告显示,2012年有较大影响的网络谣言事件分布于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各个月份之间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这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即: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澄清必须成为常态化工作,以预防随时可能出现的谣言事件。
谣言借助网络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更大、突破地域限制;2、微博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51.7%的谣言源自微博,或者主要在微博上传播;3、论坛发源之后被转至微博中广为传播,成为不少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模式;4、传统媒体及其下属网站成为辟谣和澄清的重要力量。
报告指出,2012年网络谣言背后透露出社会公众强烈的反腐焦虑,公众对于反腐败的关注,使得一些谣言借助反腐的形式得以流传。数据显示,超过一半(55.2%)的网络谣言与腐败相关,其中最多的是公职人员被造谣涉及色情或强奸事件(24.1%),其次是谣传官员非法敛财或者冒充公职人员炫富(20.7%);再次是谣传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暴力执法或陷入权力斗争(17.2%)。
2012年度网络谣言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真假混杂、辨识难度增加,特别是一些传闻先是被官方定性为“谣言”,但不久之后却被证实是“事实”,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官方的公信力,更破坏了网友的心理认知图式,使得打击和澄清网络谣言变得更加困难。
据悉,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将陆续发布《2012年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2012年网络热门政法人物舆情报告》、《2012年最受关注的法律法规舆情报告》以及《2012年政法舆情年度总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报告。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