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坚守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次公众开放日侧记
“很高兴来到这里,贵院开放一小步,中国法治进步一大步!”“我感受到了一股正义的力量,一种崇高的坚守精神!”“好开心能来参观,好喜欢法槌”……
这是1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期间,诸多应邀前来的网友代表们写在留言卡上的一些感言。
冬日阳光明媚,天气依然清冷。上午9时整,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中区中法庭里,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于厚森简洁明快而热情洋溢的一番欢迎词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法院网等18家新闻网站的50多名网友代表,以及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迈步走向中国法院博物馆。
中国法院博物馆,根据中华司法文化发展脉络,分为十三个部分、上下两个展厅,展出文物、文献、图片等1500余件,基本涵盖了中华五千年司法文明历史,再现了人民司法制度80多年的坎坷与辉煌。在讲解人员详细解说中,一桩桩文物前,一件件文献旁,一幅幅图片下,网友代表和媒体记者们驻足细看,不时互相交流。
在反映建国初期刑事审判工作的历史照片前,来自湖北云阳,先后在法院、司法局和律师岗位上工作过的网友代表——段秀敏女士感慨万千。她说,建国初期,囿于法律制度不完善,法院审理案件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如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现在的法官真是幸福多了!”
北京一家仪表厂退休职工,网名“乐业”的网友代表则告诉记者,他亲历过好几个基层法院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但能来最高人民法院参观体验,还真是第一遭,印象尤其深刻。“乐业”老人说,他很尊敬人民法官,“希望整个社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走出中国法院博物馆,网友代表和媒体记者们来到中区办公楼,仔细观摩了大厅里充满浓郁法院文化的巨型浮雕,设备齐全的科技法庭及第二、第三法庭。巨型浮雕前、庄严审判席上,网友代表们纷纷合影留念,激动之情和神圣之感溢于言表。
一位来自律师行业的高姓网友说,这次开放日活动,揭开了最高审判机关的神秘面纱,希望各级人民法院多举办类似活动,更多地邀请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前来参观,以更好地配合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两位来自高校的学生网友则一致建议,人民法院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应适当向高校学生倾斜,定期开放,培育好法治事业的接班人。
参观结束后,网友代表和媒体记者们回到中区中法庭,集中观看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组织拍摄、时长约30分钟的《爱心法官厉莉》及《乡村法官翟树全》两部微电影,随后又与微电影主人公——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厉莉,2012年度法治人物、全国模范法官、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法官翟树全,进行了现场交流。观影和交流过程中,网友代表和媒体记者们一会儿轻声慨叹,一会儿掌声激荡,钦佩之情不言而喻。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由于厚森介绍近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自觉接受监督工作的总体情况。介绍完情况后,于厚森表示,真诚希望网友代表和媒体记者朋友们对人民法院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对人民司法事业的关心和爱护,更是我们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于厚森的发言引发了热烈回应。一位裴姓网友说,希望开放日活动增加一些现场旁听案件审理的环节,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一位方姓网友则说,希望能参加一次模拟庭审活动,直观体验司法审判。一位欧姓网友则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充分利用微博互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工作。一位尹姓网友则表示,希望人民法院增加开放日频率,最好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搞一次开放日活动。
11时30分左右,活动宣告结束。看着围着于厚森、厉莉、翟树全等法官热烈交流、久久不愿离去的网友们,仰望着北京冬日里的和煦阳光,记者心中倍感温暖。记者有理由相信,人民司法事业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祖国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灿烂。(张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