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在接受采访中不同专家有一个共同感受,“会议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详见本报今日A12版)
会议风格到底怎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呢?从王岐山同志的几句话就可见一斑。王岐山要求,能不读稿就不读稿,大家根据自己所写的材料,把提纲归纳一下,空出更多时间用来互动,要言简意赅,把重点说出来。他还说:“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这意味着,今后在王岐山主持的会上,那些平时工作不努力、不善于思考,动不动就念讲话稿的“混会”者日子就很难过了。
不仅仅是王岐山同志,新一届中央领导在讲话和开会上的风格都“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5日的记者见面会上,“以人民听得懂的语言词汇,宣示理念”,讲话亲切、朴素并充满激情和力量。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不要照念讲话稿。开会过程中,他“一再插话”,打破沙锅问到底。“春江水暖鸭先知”,几位中央领导讲话和对会风的改革,给我们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信息,显示出他们从会风抓起从而改变政风的巨大决心。
地球人都知道,不少领导开会的讲话稿是秘书捉刀的,不太需要领导费啥心思。某些领导可以在酒酣耳热之后照样开会讲话,某些领导一天出席几个不同性质的会议,发表“重要讲话”,还有些领导甚至常常闹出断句不准,专业术语念错的笑话……这样的领导,如果你指望他能多熟悉分管的工作和业务,能多体恤民情、关心民生,恐怕是白搭。
但是,如果要他用几分钟来发言,高度概括他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思路,要求他在会上互动,讲出点有深刻内涵的话语……那恐怕他就不敢在会前先喝上二两,再也不敢靠着临时抱佛脚或者秘书的讲话稿来混会了。
会风本身是政风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会风改革是改革政风的第一步;通过会风的改革,可以倒逼官员政风的改革,各级官员想把会开好,不在会上“出洋相”,那么,他们在平时的政务工作中,就要更加熟悉情况、勤于思考、更深入地体察民情,这其实也就变相推进了政风的改革。而且,我坚信,目前会风的改革,不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改革迈出的一小步,对于政风改革的步伐必将会从方方面面启动,最终蔚然成风,形成波澜壮阔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