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折射出当下中国文明的现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漠视。必须群策群力,使广大交通参与者充分了解交通信号的重要性,逐步树立遵守交通信号就是遵守法律的观念。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你就等一等。”这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普及的交通安全知识,但就是这条妇孺皆知的法律规定,在很多驾驶人眼中却成了儿戏。
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交通事故4227起,共造成798人死亡。2011年,全国因不遵守交通信号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4768起,共造成6143人受伤、1175人死亡。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违法行为中,违反交通信号位居前10位。
强化广大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信号的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12月2日确定为“全国交通安全日”。作为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
◆◆◆现状调查:“中国式过马路”仍在延续
一路口一小时600人闯红灯
1个月前,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有人将其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个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的。
中央电视台记者随后在石家庄市某十字路口进行调查,发现一小时内竟有600人闯红灯。众多网友、各类媒体纷纷跟进,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探讨。
11月24日,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大街开阳里二街路口进行观测,从17时20分至17时35分的15分钟里,东西车道基本没有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现象;南北车道机动车基本无闯红灯现象,但行人闯红灯者(一个红绿灯周期)就有三四个。
25日,记者又来到北京市京开路南苑西路路口,由于此处毗邻农产品批发市场,车流、人流都很大。当日13时至13时20分,记者粗略统计:当京开路方向处于绿灯信号时,南苑西路方向12名行人闯了红灯;当南苑西路方向亮起绿灯时,京开路方向则有18名行人“不约而同”闯了红灯。
“很安全,为什么不走?红灯这么长时间呢!”当记者询问闯红灯的市民时,大都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没有车辆直行,看着点过马路还是很安全的。
记者发现,闯红灯也有时间规律。25日17时许,正值交通晚高峰,往来于京开路南苑西路路口的车辆很多。该路口一个红灯长约一分半钟,在这短短的一分半钟内有12个人闯红灯。红灯刚开始的10秒钟和结束前的10秒钟是闯红灯“高发期”。这是因为红灯刚亮起时,等待车辆刚起步,车速较慢,行人觉得相对安全;而后10秒闯红灯,是因为直行车辆已经停下来了,正在通行拐弯车辆,车速也相对较慢。
记者还发现,闯红灯者主要是行人,机动车闯红灯则没有。“近些年我国对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许多城市大量‘高清摄像头’的‘监督’之下,司机对于闯红灯可以免予处罚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路段,机动车都要严格按照标志标线通行,否则都会受到处罚。”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原因剖析:规则意识缺失是主要原因
“中国式过马路”代表着“无规则”和“弱规则”
闯红灯现象几乎不间断地在每个城市的街道上出现,行人的安全出行意识之淡薄令人担忧。众所周知,和汽车等机动车相比,行人属于 “弱势群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行人“组团”闯红灯,将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呢?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没有关于行人闯红灯的处罚措施,只是某些地方性法律文件规定,可以对行人闯红灯处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的罚款。
“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而且容易引发矛盾。”一位交警告诉记者,如果行人说自己身上没钱,交警除了批评和教育之外,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对此,一位心理专家表示:“如果仅仅用罚款限制闯红灯,可能用处不大,而且实行起来也有很大难度。行人闯红灯,基本上都是一群一群闯,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该专家表示,这跟大众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很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这种从众心理会造成一种纵容的环境,进而影响这种环境里的每个人。比如闯红灯,当身边的人都在闯,自己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追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学者张颐武则认为,所谓的“从众心理”只是“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则是规则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而这种淡薄、缺失,是知道没有相应惩处所造成的结果。它往往是一两个人不遵守规则,但他不会受到惩处或者罚款,大家会认为,反正无所谓,于是大家开始学他。这种示范效应导致了现在这样的情形。
“人行横道线、停车让行标志等交通信号,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一种规则。遵守交通信号,就是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应当是一个人规则意识的基本体现。”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国式过马路”实际上代表着“无规则”和“弱规则”——规则成了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的东西。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行人闯红灯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既有规则意识的淡薄,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在采访过程中,一些行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闯红灯,有时候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设置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有些路段,绿灯亮的时间太短,有的时候,才刚走到一半,已经亮起了红灯,就不得不继续往前走;还有一些拥堵的十字路口,即使是绿灯,也经常会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形,久而久之,人们就慢慢淡化了红绿灯的观念。
◆◆◆生命可贵:行人如何自觉不闯红灯
交通文明既需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折射出当下中国文明的现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漠视。
最近出台的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于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更加严格,闯红灯违法记分将由3分提高到6分,司机对于闯红灯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反而是行人闯红灯的现象越来越多。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此后再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而在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美元到50美元不等,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
再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处以警告或罚款几十元。即使如此,真正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
采访中,记者在询问“如果处罚严厉,您会闯红灯吗”这一问题时,有一半以上的行人表示不会。这也从侧面表示,强硬的执法力度确实能给闯红灯行为带来威慑。
当然,处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关键在于通过罚款,增强行人的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建立是非观念,形成敬畏生命、安全出行的良好氛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学者张颐武则说:“要改变这种现象,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二者不可缺一。有效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比如增建过街天桥;过街天桥安装电动扶梯方便行人等。但是这种服务,需要合理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同时辅以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遵守交通信号反映了一个人的文明意识。交通文明既需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在今年的活动中,将全面宣传交通信号的法定涵义和法律效力,使广大交通参与者充分了解交通信号的重要性,逐步树立遵守交通信号就是遵守法律的观念。
“今后将普及以人为本理念,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本着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的原则,兼顾各种交通参与群体的通行权利,充分听取民意,科学设置交通信号,合理分配路权,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这位负责人说。(记者 蒋菱枫 朱丽宁)
·天津市“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文明连着你我他 交通安全靠大家
·各地开展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视频]全国首个交通安全日 各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交通安全重在参与者自律自觉
·集中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
·集中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
·河北首个交通安全日活动公务员上街倡导文明交通
·交通安全重在参与者自律自觉
·江苏六部门联合开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各地开展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黑龙江省副省长孙永波参加哈市交通安全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