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四川

四川南部:消弭纠纷的“二合一”模式

2012-12-01 15:18:2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陪审员李丽敏(左三)在开庭前和法官一起深入当事人家中做调解工作。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案多人少的现实难题,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法院大力推行“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联动的“二合一”模式,在缓解法院压力的同时,把许多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

  截至11月中旬,该院今年共受理案件6137件,受案数首次出现负增长。

  “无米下锅”

  资源互享催生梧桐引凤

  去年底,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法院受案数急剧增加。其中,金融、保险等新类型案件及伤亡事故,占新增案件较大比例。

  案件增加使得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凸显。全院一线办案法官仅58人,其中临近退休和新进法院无办案经验的法官就达17人,10个基层法庭绝大部分时间仅有1名办案法官。

  “我的案子都起诉那么长时间了,为啥还不开庭?”多次受到当事人责问的新任法院院长黄海燕,面对“无米下锅”的现实,满是无奈。

  在征求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意见的过程中,法院了解到,一些热心调解工作、经验丰富、法律素养较高、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调解员,有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强烈愿望。

  如果将这两种资源整合,实现互享,“无米下锅”的现实难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随之,“梧桐引凤”的方案得到法院党组的一致肯定。

  “借船出海”

  优势互补派生审调对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法院主动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解决人民陪审员待遇,迅即得到回应。

  在人民陪审员选拔公告中,南部法院提高了“准入门槛”,将范围扩大到医生、个体工商户、村(居)民、种植及养殖业主等人民调解员范围,从年龄、职业、地域分布等多角度进行选拔,并特别提出了“热爱陪审工作”、“保证参与陪审充足时间”等硬性指标,吸引了34名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报名。

  经严格审查及任命,22名人民调解员“主力”被充实到人民陪审员队伍中。

  人员到位,并不意味着案多人少的难题迎刃而解。

  南部法院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人民陪审员培训制度》、《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人民陪审员考核制度》、《人民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组织新任人民陪审员进行庭审观摩、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召集陪审员“回放经典”并由资深法官总结庭审中的经验和不足、角色转变专题讨论、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等,扫清人民调解员到人民陪审员过渡中存在的障碍。

  同时,法院不定期召开人民陪审员座谈会,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职业荣誉感;对原有优秀人民陪审员实行与在编干警同等次的表彰奖励,使新任人民陪审员增强身份体验感。

  “强化训练”后,新任人民陪审员开始“试水”。

  “第一次坐上审判台,很激动,也很害怕!因为自己以前只做调解工作,口语、土语甚至粗话都有,不懂法律专业术语,总是担心自己‘开了黄腔’(指说错话)被人笑话。”回忆起第一次陪审案件的情景,陪审员王正明颇有点不好意思。

  针对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短板”,在陪审案件之前,法官在让陪审员充分阅卷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引导其对相关法律进行深入研读,进行针对性“补课”,使其做到陪审时“心中有杆秤”。庭审间隙,对其不规范的言行适时提醒。合议时,先让人民陪审员发表意见,逐步引导其规范发言。

  “以前调解过程中,人民陪审员很多时候只能‘打下手’、‘敲边鼓’。现在调解时,他们用土语、俗话,把法律通俗化,当事人往往很容易接受,弥补了法官不通晓乡土语言、习俗的不足。”陪审员杜丕强对人民陪审员的调解效果颇有感触。

  新任人民陪审员很快找准了陪审和调解工作的结合点,陪审员和法官之间,陪审员与陪审员之间的优势尽可能地实现了互补,人民陪审和人民调解的对接机制无形中悄然建立。

  常态机制

  全盘互动诞生南部模式

  今年3月,升钟辖区内的一件非常棘手的伤亡事故,给了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员“全盘互动”的“实战机会”。

  因修下水道需经他人屋顶搭线取电施工,雇工罗成(化名)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到对方正在兴建的房顶墙壁用电钻打孔,不料被电击坠楼。

  事发后,考虑到对方房屋尚未建成就有人死在屋中,农村人会认为不吉利而纠缠自己,雇佣罗成的包工头悄悄将罗成抬离现场。

  不久,死者家属召集亲友30余人到事地集结。当地党委、政府迅速召集法庭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场疏导,事发地所涉3个居委会的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也迅速到位。

  经现场“合议”,人民陪审员李强民、李丽敏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了“分工”,分组调查罗成父母、子女年龄、务工收入、当地年均收入等相关工作。

  摸清情况后,陪审员当着双方当事人的面分析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并翻出相关法律条文及死亡赔偿标准,对应“算账”。

  5个小时后,原本扬言“要把尸体抬到政府和法院讨说法”的死者家属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以前一听到伤亡事故脑壳就痛!熬更守夜调解,累人不说,基本莫得啥效果,结果一律都是上法庭!没想到,在陪审员的参与下,这么大的事就轻易化解了。”升钟镇政府负责人深有感触。

  “小试牛刀”成功后,辖区内随后发生的几起可能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纠纷,在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员的协调联动下,都很快得到了化解,没有进入诉讼。

  随后,法院趁热打铁,在诉前调解及诉中调解等各个环节,引导熟悉法律知识、掌握了调解技巧的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打头阵”,成功化解了一些纠纷。

  “以前调解纠纷,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在当地的威望,很多时候是‘估堆堆’,没有什么法律依据,有时候调解完了时不时还要‘冒包’(意指翻盘)!通过和人民陪审员几次配合,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巧,以后遇到类似纠纷,不会再束手无策了!”人民调解员陈坤现在对调解工作有了新的体会。

  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合一”模式启动以来,仅升钟法庭的4名陪审员就“劝退”了9名多次上访人员。10个基层法庭近40名陪审员协同人民调解员,在诉前主动介入,化解了2000余件可能进入诉讼渠道的矛盾纠纷。

  “人民陪审员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和当地人民调解员互动配合,既发挥了自身熟悉法律的优势,又把自身的调解水平提升了一定档次。同时,在他们的带动下,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得到相应提升,很多矛盾纠纷在源头上就得到了化解,既减轻了法院压力,也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这种常态化‘二合一’互动机制的建立,很具有推广价值。”视察法院工作后,人大代表这样评价。(李良俊)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四川达州消防200余万打造3D警营影院拓展教育阵地
·四川公安交警部门966669便民热线覆盖全省
·四川双流:打造“三安”工程预防职务犯罪
·四川公诉人“以赛促训”备战全国电视辩论赛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出台规定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四川平昌法院江口法庭四举措提升审判质效

·四川平昌法院江口法庭四举措提升审判质效
·四川宜宾全面推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
·四川电网抗冰改造完工
·四川内江:消防安全“体检”
·四川自贡拒地沟油 5年内实现餐厨垃圾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