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广东顺德:“半边天”的社会管理创新路

2012-11-26 15:31: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方日报 

“妇女之家”健身队的姐妹们从村头走上大街巡演,让这些农村妇女的老公们感叹“结婚都没这么漂亮”。 刘嘉麟 摄

    “妇女之家”健身队的姐妹们从村头走上大街巡演,让这些农村妇女的老公们感叹“结婚都没这么漂亮”。 刘嘉麟 摄

在参加社会活动中,顺德妇女变得更加健康美丽。 陈芷伊 摄

在参加社会活动中,顺德妇女变得更加健康美丽。 陈芷伊 摄

    不久前落幕的十八大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这虽然是新提法,但其理念和行动却早已融入顺德社会管理创新当中。今年以来,顺德已被广东省妇联确认为首个枢纽型组织建设试点,如今,顺德妇联已经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孵化机制。

    今年4月,顺德区乐从镇上华村“妇女之家”成为顺德首个成功注册成为社会组织的“妇女之家”。如今,顺德其余村居的“妇女之家”已进入全面孵化阶段。

    顺德妇联通过大力培育孵化“妇联制造”的社会组织,把松散的“社会人”组织起来成为有家的“组织人”,引领广大妇女有组织、有秩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顺德妇女组织基础雄厚

    在农村地区,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妇女容易被人利用并推到矛盾的最前端。顺德的“妇女之家”担负着改善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畅通妇女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提高妇女法律意识和是非分辨能力的功能。

    “妇女之家”的活动主体是村居妇代会主任带头组建的“巾帼健身队”。近几年,顺德区妇联、各镇街妇联通过资金支持、设备奖励、组织交流展示活动、骨干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全区“巾帼健身队”达到300多支,各村居全覆盖,经常参与活动的妇女达2万多名。

    顺德区妇联负责人说,通过健身队这些姐妹们从村头巷尾走向大街巡演甚至省级大舞台。这让农村的妇女们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穿这样漂亮的演出衣、第一次化妆、第一次上舞台。有些队员的老公说“结婚都没有这么漂亮”。

    健身队除了让妇女健康美丽以外,还扩展到家居探访、助人为乐以及传播乡村文化,实现“健身”到“健心”的温暖蜕变,其作用日渐瞩目:妇女在参与健身活动中学会了电脑、交上了朋友,丰富了生活,身心素质提高了;许多妇女远离了麻将台,吵架的少了、上访的少了,家庭文明了,村居和谐了;增强了妇女的自信心和组织化程度,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提高了;树立了妇联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基层妇女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在2011年的村居换届选举中,凭借省妇联推动人大修订的《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顺德妇联的服务,女性100%进村(居)两委,当选票数大多高出男性;因为健身队员的参与并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投票,不少村的换届选举也顺利了许多。

    这无疑大大激发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如何引导、提升健身队,并通过它们凝聚和辐射带动更多的团体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顺德区妇联思索的问题。

    最终,积极引导帮助有条件的健身队、妇女之家以及相关的组织转型升级、登记注册为社会组织成为了顺德的选择。

    全方位扶持妇女社会组织发展

    顺德区妇联建设了区妇联枢纽型组织平台,利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立了“一会两中心一基地”。“一会”即是区妇女事业促进会,“两中心”即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一基地”即社会组织领袖人才培训基地。

    此外,制定《顺德区妇联落实枢纽型组织建设工作方案》、《顺德区妇女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和三年推进计划,形成了一套社会组织孵化程序。进而考察、物色了一批条件成熟的社会组织进驻孵化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电脑网络、能力培训和登记指导,并适当给予资金补助。

    按照一般规律,社团注册时不允许用“××之家”作为名称,而是要使用“××协会”、“××促进会”、“××学会”等名称。为了能够体现妇女组织的特殊,顺德也积极与省区有关部门沟通,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妇女之家”得以能够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

    顺德区妇联还根据社会组织实际,加强指导,提高功能设置的针对性,减少成本浪费。如,“伦教和谐家庭联谊会”重点形成文明家庭代表与单亲家庭结对联谊机制;“乐从女企业家协会”打造温馨家园,爱心乐园,组织会员开展扶贫活动等。

    为更好推动妇女社会组织的建设,顺德妇联还建立优秀社会组织评价制度,定期评估,实行准入、退出等动态管理。聘请理论知识高、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担任妇女社会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妇联建设枢纽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顺德妇联通过改变工作方式,从直接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直接提供服务与联系团结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并重,从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服务,拓展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尽可能为社会组织长足发展提供指导帮助,形成妇联、群众、社会组织共建共享,妇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社会“自治”局面。

    妇联组织威信和影响力提升

    目前,顺德妇联已成功培育注册社会组织17个,还有一批社会组织正在培育当中,枢纽型组织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容桂街道海尾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于2012年8月正式注册成为顺德(容桂)首个“妇女儿童之家”社会组织。

    昨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秘书长梁卫群。对于社会组织,她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她告诉记者,海尾妇女儿童之家是以“妇女之家”为依托,由辖区内巾帼健身队、社工与志愿者服务队、妇女学校与家庭教育成长互助队等成员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有正式会员与积极分子近200名,他们以互助共享、促进自身成长、推动团体及社区中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为目标,其建设完善,配备有办公室、舞蹈室、谈心阁、儿童书阁等。

    令梁卫群感触最深的是,妇女儿童之家给海尾带来的变化。她说,海尾异地务工人员很多,妇女儿童之家成立后,他们之中的不少妇女也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共同为社区服务,使整个社区中,新顺德人与本地人更好融合。“现在我们除为妇女儿童及老人提供服务外,还积极与社工联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她还告诉记者,接下来,她们还准备利用儿童书阁启动“假期儿童托管计划”。届时,社区内有需要的居民都可将儿童送到这里来,免费托管。她们也将请来志愿者提供辅导服务,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开心快乐的过假期。“异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可以来,我们不分彼此。”梁卫群还特别强调。

    顺德区妇联负责人感慨地说,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在竞争中激发活力,在服务中推动转型,切实提高妇联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枢纽型组织新格局逐步形成

    不仅是顺德区妇联,如今,顺德团区委正在积极推动镇(街)团组织格局的创新工作,在非公企业、青年社会团体、义工团体、社工机构等领域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担任镇(街)团委兼职副书记,发挥他们自身优势,拓宽团组织服务青年需求、反映青年诉求的渠道,增强基层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焕发共青团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今后,顺德团区委将鼓励村(社区)提供场地挂牌成立社区青年坊,联系、服务、培育辖区内以青年为主体的兴趣类、公益类、服务类的青年社会组织。今年,顺德乃至全省首个青年坊已经在杏坛正式成立,团省委还为杏坛青年坊授“亲青家园”牌匾。

    杏坛青年坊已经成为青年们的乐园。“已经挤爆了。”一家进驻青年坊的青年社团负责人兴奋地说。杏坛青年坊这个总面积达320平方米的新型青年活动阵地,是一个集辅导、交友、培训、拓展、实践于一体的综合体。在杏坛青年坊中可以看到,U-Bar、U资讯、亲乐园、义工之家、Book Book星、青年NGO培育营等功能场室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前来体验。

    为何青年坊会如此火爆?“因为里面都是青年们最喜闻乐见的东西。”杏坛镇青年坊负责人孔佩华坦言。

    孔佩华说,全新打造的杏坛青年坊以“发展兴趣、交流会友、践行公益、实现价值”为宗旨,从关注青少年个体健康发展,到指导建立和谐家庭关系,进而组建和引入青少年社团,以达到培育青年社会组织,倡导“立己达人”的公益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此外,顺德团区委总结容桂青促会成功经验,探索成立区青少年成长促进会,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文化创意、才艺培养的活动场所和实践体验、亲子交流的平台。同时,大力培育青少年社会组织,逐步将青少年群团发展状况调查、青少年活动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辅导、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工作项目转移到青少年社会组织开展。

    不仅是妇联与团委,顺德区工商联、总工会、残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枢纽型组织建设工作。在顺德,一个新的枢纽型组织建设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东顺德:让公共服务阳光普照大众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德实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检察院 在“先行先试”中不断推进创新
·广东省首个综合型社区服务站顺德桑麻村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