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安徽滁州岭区综合治理 小项目引发大变化

2012-11-26 14:03: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安徽日报 

从1997年开始,我省开始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滁州市55个乡镇227万人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旅程。积极改善基础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昔日的荒山岭变成如今的聚宝盆。近日,记者踏访岭区,感受农民收获的喜悦。

强化基础 穷山恶水变福地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民来说,不仅要把路修通,还要把水留住,把树种上。在明光市自来桥镇平田村居民新区,村民高贤忠轻轻打开自来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汩汩流出,看得他喜上眉梢。高贤忠告诉记者,过去,村民自挖土井,出水量少,水质又差,有时不得不到1公里外的山头上接泉水挑回家。两年前,市里在此实施分水岭饮用水项目,在离居民点1.4公里远的山泉水处建了一座储水量为100立方米的高位储水池,并铺设管道直接引水入农户家里。有了干净的水,村民们安心发展起种养业,很多群众实现发家致富。

走进定远县张桥镇,昔日岗坡已披上了各种果树林、景观林、速生林等,山鸡、野兔不时闯入眼帘。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鼓励下,在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支持下,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6%提高到现在20.5%,不仅改善了生态,林产业也得以发展,全镇已办了4家木材加工企业,带动林木采集、运输、销售等产业发展,解决了1000多人就业。街南村农民张道福还抓住机遇,建了500多亩苗木和花木基地;胜利村村民贾银川种植杨树150亩,利用树间养土鸡1万多只。

据了解,滁州市利用项目资金在岭区共植树造林16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 1997年的 14.3%提高到 2011年的25.2%。同时,延伸修建了乡村道路1875公里,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还极大改善了岭区农产品输出条件。

优化产业 特色农业增效益

正值山芋收购季节,记者来到位于明光市自来桥镇的“山芋城堡”。乍一看去,这里就像一排陕北的窑洞,纵横的储藏窖一字排开,最高储量可达1200万斤。 “城堡”的主人叫赵刚,2006年从外地返乡创业,发展山芋窖藏。 “原来农民卖山芋也就1毛钱一斤,现在我4毛多一斤从他们手中收购,储存到春节前后销售,能卖到1块4呢! ”赵刚说。从2006年至今,明光市每年都安排分水岭项目资金,帮助赵刚建设和改善储藏窖的各项设备。在赵刚的带动下,自来桥镇常年山芋种植面积从2006年以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万亩,年储藏和运销山芋能力超过5000万斤。仅山芋种植一项,全镇农民年人均增收1900元。

“选准项目,用分水岭的小资金,撬动一个地方发展出一个大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滁州市农委副主任、市分水岭办公室主任吴经龙说。目前,岭区已拥有龙头企业2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近70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多个,占全市的近一半,每年销售农产品总额在10亿元以上。去年,全市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0元,是1997年的3.4倍,年均增长9.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招大引强 三产并重显活力

10月17日,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动物蛋白(安徽)全产业链禽肉生产加工项目基地主体工厂在来安县成功封顶,标志着这个现代化农业加工产业园正式运行。目前,全市已落户岭区外资企业3家,内资企业141家,总投资30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6亿元,分水岭正成为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争相进驻的风水宝地。

“我们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上,正由面上治理,向重点地区、边角地区转变;由结构调整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生存环境改变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转变。统筹城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吴经龙说。

为此,滁州市结合岭区区域性特点,创建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小农庄;以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着力点,发展了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打造东部“魅力后花园”;依托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地域优势,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成为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今年开始,滁州市在岭区治理开发上,跳出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以“美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记者 罗宝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滁州定远检察院开展年轻干警异岗锻炼工作
·安徽滁州琅琊检察院:学习十八大报告(图)
·安徽滁州南谯开展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工作
·安徽当涂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安徽安庆:四条人大建议“正当其时”
·安徽铜陵:“民生决议”保障老有所养

·安徽铜陵:“民生决议”保障老有所养
·安徽合肥瑶海 司法口径对准发展“脉搏”
·安徽:将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行首接负责制
·安徽包河检察全环节防腐败
·安徽太湖县检察院预防调查工作受省院肯定
·安徽芜湖:让法律阳光普照每一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