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勺糌粑(粉)、两片奶渣、一点白糖,再兑上热乎乎的酥油茶,马兰熟练地在碗里像和面那样,一会儿的工夫便把这四样东西在手里捏成一大团糌粑,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在西藏生活一年多,我的饮食习惯已经像藏胞了,糌粑和酥油茶是我的最爱。”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跟随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考察团走进西藏。在西藏第一天吃早餐时,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律师马兰便以当地人的身份热情地介绍起西藏。“现在,我不是北京人,我是一个西藏人,我喜欢西藏。”马兰笑了,笑容里流淌着发自内心的幸福。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岳宣义告诉记者,法律援助“1+1”行动3年来共为全国中西部地区300个县派遣了近800名律师和大学生志愿者。2010年7月,法律援助“1+1”行动在西藏正式启动。
“2010年以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派遣三批25名志愿者律师到西藏服务,这些志愿者律师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办理大量法律援助案件的同时,开展法制讲座,参与涉法信访,进入寺庙普法宣传,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服务地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厅长甘光旭说。
因为需要所以选择留下
马兰已经是第三年当志愿者律师了,2010年她在甘肃省山丹县当志愿者律师,2011年到西藏拉萨当志愿者律师,2012年她主动把服务期延长了一年继续在拉萨当志愿者律师。当地群众亲切地说她“从山丹花变成了格桑花”。
2012年,“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派出第四批律师志愿者128人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其中3人是连续服务4年的律师,27人是连续服务3年的律师,44人是连续服务两年的律师。西藏志愿者律师团团长马兰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继续留下来做志愿者律师?我觉得因为这里需要我,去年我在拉萨市城关区做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一年办案近两百件,有些案子今年结案,如果我走了,这些案子怎么办?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被老百姓需要的感觉,感受到老百姓对法律援助的期待,所以我必须留下来!”马兰坚定地说。
今年以来,马兰已办理几十起案件,她清晰地记得每个案件的当事人。“藏族同胞朴实的话语、信任的眼神,都时常让我感动。做志愿者律师和我以前在北京做执业律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的人生仿佛重新开始。只有亲身体验了这样的生活后,才能感受到一名律师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自治区老百姓的法律援助需求逐年增长,但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西藏各地尤其是各县法律援助机构缺资金、无律师的问题相当突出。”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厅长甘光旭说,“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有力地增强了西藏法律援助工作的能力,通过动员律师和优秀大学生到西藏部分无律师县开展志愿服务,满足了基层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强烈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志愿者律师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50余件,涉及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牧民等多个群体,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500余份。
因为热爱所以无法止步
今年7月,刚刚结束在海南的两年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之行后,广东律师郑穗军又重新出发,奔赴更远的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继续他的法律援助之路。从海南到西藏,郑穗军要将法律援助进行到底。
“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正是因为对法律援助事业的这份热爱,使郑穗军无法停止脚步。
郑穗军并不是寂寞地一个人奔走在前往西藏的法律援助之路上。同样是今年7月,河南律师郝朝兴前往西藏,他已是第四年做志愿者律师。从2009年开始,郝朝兴先后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农八师、新疆阜康市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今年奔赴更远的西藏昌都地区。昌都是西藏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也是郝朝兴向往的地方。
“昌都地区有11个县,72万人口,仅有两名执业律师。两个多月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当地老百姓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缺失,更深深感到老百姓对律师和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能力,接待和解答好每一次咨询,办好每一件援助案件。”熟悉郝朝兴的人都知道,他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他有的只是一个个踏踏实实、无法停止的脚步。
同样在西藏昌都,与郝朝兴怀有同样信念的还有来自广东的律师邓南华。已经在贵州、新疆当了两年志愿者律师的邓南华,今年走进昌都,继续行走在他热爱的法律援助之路上。他说:“在这条路上,我无法止步,因为还有需要帮助的人。”
“昌都类乌齐县宗教氛围浓厚,经济发展滞后,朴实的农牧民和单一的经济交往并不需要复杂的法律适用和抽象的法律解释,更多的是需要法律引导,并使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利器。”来自重庆的律师向兵今年31岁,是今年来到西藏的15名志愿者律师中最年轻的一个。
“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律师,来到昌都类乌齐县虽然仅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但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类乌齐县。这里的藏族同胞是那么淳朴可爱,他们的友好和热情感染着我,作为类乌齐第一个法律援助律师,我有决心把工作做好。”向兵说。
“今年是‘1+1’行动在昌都地区实施的第一年,在司法部、团中央、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等部门的关怀下,5名志愿者律师来到了昌都地区,我们特别高兴。昌都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法律专业人才匮乏,群众打官司找不到律师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律师的到来,对于缓解昌都地区法律援助人员短缺、解决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促进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昌都地区司法处副处长晏西伟说。
因为责任所以坚守信念
11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西藏堆龙德庆县司法局时,边巴旺堆正在向志愿者律师马正军咨询。
“我们当地矿产多,我想拉矿石挣钱。去年我向亲戚朋友借了三十多万买了辆农用车,没想到因为车没有合法手续,不能上路。前不久我听说司法局来了法律援助律师,能免费帮助我们讨个说法,我就找到这里。”34岁的边巴旺堆,又黑又瘦。“我是个农村人,认的字不多,也看不懂买车的合同,但是和马律师谈了几次,我就相信马律师能帮助我。”他说。
“我来堆龙德庆县当志愿者律师办理的第一个案件,就是车辆案件,涉及到几十个农民兄弟,包括边巴旺堆。现在我们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案件有望很快得到解决。”马正军说。
甘肃——内蒙古——西藏,来自北京的律师马正军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做志愿者律师,他的足迹都在边疆和西部地区。今年来西藏做志愿者律师仅仅三个月,他已办理诉讼案件60件、非诉讼案件3件,化解社会矛盾3件,作了3次法律讲座,帮助当地政府出台3个法律文书……
“法律援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使我感受到一份厚重的责任。因为这份责任,所以我要坚守信念:认真对待每一位当事人,踏实做好每一件业务,用法律武器最大程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个人时刻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多年来,我的信念不改。”马正军坦诚地说。
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何平告诉记者:“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耐心地为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援助,还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和法律援助制度,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志愿者律师通过普法宣传、法律六进等活动,把法律送到基层村户,也送进了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
“我在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还走进校园进行普法宣传。今年9月我到林芝县八一镇小学为小学生们宣讲法律常识,通过与学生互动、知识问答等形式,将法律知识教给小学生们,受到了校领导与学生的欢迎。我觉得有责任为更多的藏族孩子普及法律知识。”来自广东的志愿者律师周静虽然是志愿者队伍里的一个新兵,但同样深感责任所在。
“虽然我的志愿者律师生涯才3个月,但我已经深刻体会到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的重要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的‘星星’共同努力,就会为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作出贡献。”周静说。(记者于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