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两新组织

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请让我来帮助你

2012-11-22 10:36: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11月9日,江西丰城市义工联志愿者在看望孤寡老人。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作秀,却始终如一、脚踏实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汶川、玉树、彝良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到对弱势群体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再到义务投入社会公共服务,从物质关怀到心理慰藉,再到公民意识的普及,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活跃在民间的志愿者群体。

    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但都见证了我国志愿服务从对突发灾害的“运动式”救援,向公共服务“常态化”运作的转变,书写着志愿者的成长历程。

    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与诉求?遇到哪些困扰和问题?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群体的发展?本报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运动式”到“常态化”

    义务服务已成为许多志愿者生活的一部分,传递着“人人公益”的理念

    云南彝良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多月,北京大学医院的医生郝南每天只睡不到四小时,和两年前那场玉树地震一样,他在工作之余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救灾信息平台上。从最初的汶川地震通过QQ发起“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到前期独立创建“卓明震援通讯社”,再到如今和众多志愿者协同合作的“华夏公益宣传服务中心”,郝南一直竭力在做的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以微博、QQ和博客等平台来发布救灾简报,报道灾区一线灾情、救援需要、各地网友的捐助意向、民间组织的行动和政府工作等。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救援需要,并利用各自优势,商议对策,协调救助行动,使志愿活动更加科学。”郝南的感慨源于他在汶川地震时的志愿经历。

    汶川地震后的第八天,他抵达灾区。但不久后他发现,满腔热情和带去的救援物资并不能有效帮助灾民,很多志愿者不知道去哪里服务,不了解物资运输渠道,无法解决自己在志愿服务时遇到的安全问题等,如何科学解决救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发了他的思考。

    “自玉树地震后,在后方平台处理信息和协调资源的志愿服务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几年,除了地震救援外,省二级以上的自然灾害和救援行动也都囊括在简报的范围内。”郝南说。

    从最开始的“单枪匹马”到召集临时志愿者,再到如今他带领的20多名相对稳定的信息整合志愿者团队,灾难事故中信息志愿服务正走向系统化和常态化。

    在郝南最初建立的“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中,有许多不同的志愿领域,从事精神病康复治疗的霍磊是心理救援的主要联络人。除了在汶川、玉树地震后,进行心理疏导和后期跟踪,他还将心理培训的志愿服务延伸到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

    “我每个月给孩子们上两次课。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资源也丰富起来,志愿服务比以前好做多了。”霍磊感慨。

    今年35岁的孙秀波辞职已经近一年了,他没有急于找新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中,每周两次去敬老院给孤残老人按摩,周末和登山志愿者一起徒步捡拾垃圾,还学习中医知识,帮助周围的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就像是有的人辞职周游世界一样,我想专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积蓄花得差不多了,我还会重返职场。”

    郝南、霍磊、孙秀波只是大量民间志愿者的缩影。汶川地震后,民间志愿者群体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公众视野,被视为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再次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将更多的追求投入在精神需求上,志愿服务成为寻求精神力量的途径,也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如今,每一天的海量微博中,都会有很多人发出、转发各种需要帮助的信息,从寻找需要助听器的孩子,到帮助农民卖土豆、卖苹果,到发起为病童捐款、找医院等等,在志愿方式上,网络成为重要的平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显著特点。从传统的号召捐款捐物到在微博上传递志愿信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网民自发地通过关注浏览和转发相关信息来关注公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快速、海量的特点,线上和线下结合,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在志愿内容上,人本情怀更加凸显。从反对家庭暴力援助到关怀生殖健康的同伴教育,从给盲人讲电影到专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不仅拓展了领域,还推动了相关理念和法律法规的建立。

    眼下,志愿服务已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每个人身边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志愿者将爱心、责任投入到每一项平凡细微的社会服务之中,把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作为人生必修课。

    帮助他人,自己成长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志愿服务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社会

    9月16日,在海淀区残联的教室里,8岁的残障孩子小航紧紧地抱住高大的王可然,一刻也不愿松手。仅两个小时手工布贴制作的陪伴,小航已离不开王可然,哪怕他认真告诉小航自己还会再来。

    这是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学生王可然第一次参加由胡杨树公益社组织的陪伴残障儿童的志愿活动,但他已经喜欢上了志愿者这个新角色。

    “之前也参加过学校的志愿活动,但从来没这么直接地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一起,这次深深体会到自己被需要的满足感。”王可然说,最开始是妈妈参加了几次活动,很受触动,这次召唤几个相熟的家庭一起过来。

    与王可然不同,中央财经大学的张雅,已持续做志愿者两年多了。“刚开始孩子们真的很不听话,时常乱跑甚至在地上打滚,相处时间长了,一点点帮助他们,看到他们的进步,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有耐心了。”

    “很多志愿者坚持长期来参加志愿活动,会和孩子彼此惦念。”胡杨树公益社发起人之一李梦妍说,“志愿者王正淼给长期辅导的孩子买了个书包,每天睡觉前,孩子总要抱着这个书包叫爸爸。王正淼得知后,忍不住落泪。”

    不少志愿者说,最初做志愿服务并没有很伟大的动机,只是想在周末找点儿事做,时间一长,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做志愿者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不想让自己陷在麻将中。”霍磊坦率地说,一开始就是想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他人,然而随着对公益的了解,越来越感受到,志愿行动不是单向的帮助,而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过程,通过帮助他人,自己也成长了。

    郝南在志愿活动中不仅感受了友情,还收获了爱情,志愿伙伴成了他生命中的伴侣。

    胡杨树公益社的发起者雷文捷、邢艳红也是一对夫妇,他们坚持每周末组织志愿者到海淀残联和石景山太阳花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陪伴孩子做活动,锻炼他们的发音和听力,每逢节假日还会为孩子们包饺子。

    福建泉州的许先生是一家年产值数亿元的玩具企业老板,当地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协会组织的环保公益行动他每次都积极参加。“比如,不开车,和其他老总们一起坐公交,去海滩清理垃圾。尽管付出了时间和劳动,但每一次都感觉得到的更多,特别充实和幸福,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

    “和有着共同志愿理想的人在一起能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我们将志愿组织命名为胡杨树,就是希望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像胡杨树一样坚韧持久。”李梦妍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感受幸福,正所谓“无私为大私”。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变,但从来都不乏奉献精神。雷锋曾说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他平时勤俭节约,但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和帮助战友,却毫不犹豫,慷慨解囊。这与志愿服务所遵循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志愿者在这项活动中改变着自己,改变着他人,改变着社会。

    志愿服务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志愿者不等于无成本劳动者,民间志愿组织需加强自身建设,多方筹集基本运作资金

    在采访中发现,志愿者主观上的动摇、退缩和客观上的未注册身份影响了志愿价值的发挥。

    “一些志愿者有着强烈的志愿服务意愿,但也会对志愿服务期望过高,当看到自己所做的服务短时间内未呈现显著成效,就会退缩,甚至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稳定性。”郝南说。

    针对重阳节老人被洗7次脚的现象,李梦妍指出:“一到节假日,敬老院和福利院就会涌来大批志愿者,而平时常常缺人手。志愿服务不能仅从自身考虑,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更期待长期、稳定的情感关爱。”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贾西津副教授认为,志愿者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志愿服务的意愿需要相关组织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才能稳定发挥长效。

    此外,民间志愿组织无法顺利注册成为正规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志愿服务资源的闲置和资金的匮乏。

    霍磊认为,志愿者并不等于无成本劳动者,在一些志愿活动中除了投入时间、精力和技能外,活动过程也会产生材料和道具制作等必需的基本费用。民间组织若想长期从事志愿服务,不能仅仅依靠志愿者自己承担这些费用,组织机构应多方筹集基本运作资金。但这常常囿于非注册机构而遭遇公众不认可的尴尬处境。

    中华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谭建光表示,政府应该对民间志愿组织持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民间志愿者组织壮大,注册成为“正规军”。并在这一过程中,统筹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志愿组织健康发展。

    据了解,广东省率先降低社会组织登记注册门槛,志愿组织可注册为三种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招聘一两名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开展服务;社会团体,聚集资源开展服务;民间非盈利性机构,如爱心社等,募集资金开展服务。“大量非正式志愿组织注册成功后,发展与服务空间扩大,建立起持续发展的机制,也解决了资金来源、人员培训等问题,有利于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谭建光说。

    目前,我国有两万多家各类基金会可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与美国6万多家基金会相比,社会资金还比较少。“要尝试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志愿者组织,增强志愿服务能力的培育。”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指出。

    促进志愿者群体健康发展

    建立志愿“反哺”激励机制,健全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资助志愿者行动

    “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丁元竹说,促进志愿群体的发展,社会可以做得更多。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

    今年7月,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民政部正在探索建立公民志愿服务的记录制度,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进行激励。他认为,此项探索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相关的激励机制。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试行的“公益反哺”家园计划,一改志愿者无偿服务的现状,每次的服务时间都被折换成一定的积分,等志愿者70岁以后,凭积分免费享受各种上门服务,分级“反哺”。

    天津市也为今年以来注册成功的志愿者发放“爱心账户”。凡是登记的账户,就可以完整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等其需要他人帮助时,可以根据自己手中账户“支付”的时间,优先享受到志愿服务。

    中华志愿者协会项目主任范梦文表示,全国性志愿者信息管理数据库正处于研发阶段,其功能不仅有助于志愿者资源整合,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平台及服务站点注册登记等。

    在成都,部分区县试点“政府购买公益机构服务”,成立“公益孵化园”。根据需要,对允许公益组织承担的工作以项目的形式公开招标,公益组织则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服务方向申请相应的服务项目,政府负责经费支持和项目监管,保证公益项目按计划落实。霍磊表示,这是成都志愿服务迈向正规化的重要标志。

    为规范志愿者行动,目前,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分别出台志愿服务的规章文件或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等。这些地方性的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和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开展。但有关专家指出,各地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差异较大,也不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

    此外,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比如,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伤害,赔偿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获得法律援助等。因此,尽快出台全面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应从税收、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商企业、社会人士积极资助志愿服务,以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优化志愿人员结构。”谭建光指出,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最有效的途径,其发展前景值得关注和期待。(白雪蕾)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志愿服务要走到群众中去
·河北启动“万千百”场特色消防志愿服务
·河北沧州号召大学生参与消防志愿服务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联合部署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西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座谈会在西宁召开
·万名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在西安启动

·万名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在西安启动
·志愿服务到暑运
·北京东城区开展“关爱农民工 共建新东城”志愿服务活动
·多部门通知开展"关爱他人爱幼助残志愿服务行动"